细数我们生活工作中所度过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大部分的情绪是因为“比较”产生的。并且这“比较”都是源于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而形成。
在营销学上,对于需求的定义就是理想和现实之差,这理想更多的是源于自己跟别人比较胜出的目标,我们跟要比较的对象多,我们就开心,我们跟要比较的对象少或者弱,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危机感和自卑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存在感”价值。看看我们朋友圈里的表演就知道了,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尝试在表现跟别人与众不同或者更强个体认知来“刷”存在感。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表达自己对人生财富的看法:
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例如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亦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存在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种,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这也是我们俗话说的“面子”。
我们所谓需要比较胜出,不过是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而已,所谓的影响力之前也不过如此,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更有“面子”。
而所谓的身外之物也不过是我们和他人比较的重要载体而已。钱多,钱少,车好车坏等这里的“多少好坏”定义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比较所产生的载体价值而言,并通过比较胜出来判断好坏多少。
显然,我们通过比较胜出来在他人面前获得“存在感”这样的财富认知会让自己深陷到这无止境的比较之中,越比较,我们胜出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比较所需要的资源也就越多,于是我们也就越来越焦虑和恐惧。
很多人为了过的比农村其他人好,都想从农村出来,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后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城市后又跟城市的人比,不能跟租房的人一样,要想办法有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又跟有学区房的比,有了学区房后,还要有户口,有了户口后,又跟国际学校的比,又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去了国际学校后,又跟出国的比。。。。
真是人生不止,比较不停啊,这比较思维让自己完全陷入了没有意义的刻意中,没有尽头,更无尽空虚。
我们说生存,如果是衣食住行本身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是可以努力一把。
但如果生存本身问题不大,那剩余的贪不过是希望自己通过更高频的比较胜出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今天思考的题目是“开心”能力,显然,在比较这条路上,我们是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的,越比较,越功利,越功利,也就越焦虑。要改变这一切,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学会通过“非比较”的方式让自己愉悦。
这也就是叔本华说的人的自身,通过自己内在自我身心代谢的能力就能让自己产生愉悦快乐的感受。这也就是以前思考中所说的享受孤独的能力,这是最长久有效的幸福能力。
但这对一般人来说太难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把自己定义成独一无二才可以让自己关闭对外比较的通道。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人的实体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也没有矛盾对象。张三就是张三,他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张三,没有有张三的反义词。因此我们说“做自己”的认知就特别重要,并不是张三只有跟李四一比高下,才让张三叫张三,张三就是张三,并没有在比较后才叫张三。。
我们自身的认知,我们自身的气质,我们自身的健康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之所以有气质,爱运动和思考,并不是要跟别人一比高下,并不是要“面子”,更是自己就是这样定义自己,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着,这跟比较和存在感无关。
这才是我们“开心”的重要源头,不已物喜,不以己悲,而以做自己为乐。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