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理论
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疗法”呢?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的。这个流派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各种潜能。
这个流派的特点在于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它不会像精神分析那样,非常关注问题根源的探索,而是把来访者看作自我改变的核心。它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而且有潜能自己去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它会非常信任来访者,它的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去把他本来就有的潜能开发出来。
2 核心概念
第一个核心概念,叫做自我概念。也就是来访者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什么样的。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等。
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因素有:
(1)童年关注:儿童时期得到足够的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等,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就容易形成;
(2)重要人物:并不是所有人给到的关注都是一样重要的。对儿童越重要的人,他们给到的评价和反馈影响更大。比如小时候妈妈经常夸你聪明,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人;
(3)价值条件化: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于是儿童往往会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比如说,一个五岁的男孩,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他就用大哭来发泄他的情绪。这时他的妈妈对他说:“一个男孩子总是哭,多丢人!”如果他的妈妈经常这样教导他,久而久之,他就会把这种评价内化到他的自我概念之中。以后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往往会压抑自己,认为哭是自己的缺点,甚至是自己的错误,通过歪曲和否认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赢得妈妈的认可。
这样为了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而把别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就叫做价值条件化。这时候一个人就会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觉,而且会感到压抑,自我评价也会降低。
因而,人常常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的自我感觉,比如那个小男孩觉得不高兴;理想自我是个人觉得“我应该是”或“我必须是”的自我概念,就是价值条件化所形成的自我概念,比如那个小男孩又觉得“我不能哭”。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心理失调的实质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协调,当真实的经验与理想自我概念之间的不一致被意识到时,焦虑就产生了,一旦防御机制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
3 咨询策略
那了解了它的基本理念后,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进行实践的。首先,要建立安全与可信任的咨访关系。心理咨询的关键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良好的咨访关系能有效地促进来访者真实地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察觉阻碍成长的各种障碍,从而变得更开放、更能信任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更愿意按照内心的标准去生活。
以人为中心咨询的核心目标是要帮助来访者成长,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只有不断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更有可能克服现在以及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最终极的目标是人格发生改变,自己有较实际的看法和积极的评价,自信自主,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也能悦纳他人,较少压抑自己的经验,积极应对压力,行为表现成熟,适应能力增强。
它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术,而是把重点集中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使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咨询师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所需要的咨询关系,像两个真诚相待的朋友的交心换心。
真诚是以人为中心咨询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指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真诚意味着咨询师要自然真实,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表现得坦诚、一致、可信赖,不会摆出虚假的外表,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会相互一致,在咨询关系中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反应和态度。咨询师可以恰当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表达生气、受挫、喜欢、吸引、关心、厌倦、烦恼等等各种感受。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受和他做出的反应不一致的话,咨询就会受阻。
比如说,一个咨询师明明很反感一位男性来访者的婚外情,但却装出接纳的态度,这样的咨询就不会有效。遇到这种情况,真诚的做法是坦诚地对来访者暴露自己对婚外情的态度。真诚的表达会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咨询师做到真诚一致,才可能和来访者有效地探索他在这段婚外情中的自我需求,帮助来访者真诚一致地面对自己。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基本态度,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前提。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来访者表示尊重和接纳。咨询师的这种关怀是无条件的,不是“当你表现得怎样的时候,我才会接纳你”的态度,而是“我会接纳你,因为你就是你”的态度。咨询师接纳来访者自身,来访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必担心会失去咨询师的接纳。
例如,一个男性在自己的成长中不断地将妈妈的期望内化,觉得“当你表现得优秀的时候,你才是我想要的孩子”。当他面对咨询师时,他也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够优秀,咨询师是不是就不接纳自己了,他就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极力地在咨询师面前表现为是一个“好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温暖地向他传递尊重与接纳,“你就是你,我会接纳完整的你,接纳表现优秀的你,也会接纳失落悲伤的你、愤怒不满的你”。这样,这位男性渐渐地就可以在咨询师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信念,而不是一味地要成为妈妈期望的“好孩子”。
当然,咨询师并不需要接纳或赞同来访者所有的行为,咨询师不可能总是保持接纳和无条件的关怀。只是当咨询师能做到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程度越高,咨询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咨询师如果不喜欢甚至厌恶来访者,咨询就很难有成效。
此外,共情是以人为中心咨询的关键点,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要求咨询师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像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但是又不要丧失咨询师角色的客观性。对来访者的共情可以分为初级表层的共情和高级深层的共情。比如说:
来访者对咨询师说:“那次考试后我感觉很糟糕,我没想到自己考得那么差。”
咨询师回应:“你对自己在这次考试中的表现感到很失望。”咨询师的这一回应重复了来访者原话的意思,是初级共情的运用。
如果咨询回应:“你对这次考试的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你曾经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些。”这一回应就不单单只是重复了来访者原话的意思,而且感同身受地把来访者内在的不一致体验表达出来了,这是一种高级共情的反应。来访者的理想自我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些,现实的考试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了心理失调的发生。所以,高级共情能准确地了解来访者的体验和感觉,协助来访者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
总的来说,咨询师的主观态度影响着咨访关系的质量。为此,咨询师必须愿意进入到与来访者真实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与来访者保持一致,接纳来访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这样才能促进来访者改变。以人为中心咨询认为,咨访关系对来访者人格的影响,远远大于咨询师所采用的咨询技术的作用,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重要条件。
思考:
1.以人为中心咨询有哪些局限性?适用于哪些来访者?
2.觉察与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所导致的心理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