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阅读随笔
从安妮和黛安娜用烛光发信号的游戏里,看到她们的闺蜜情,也想念我在故乡的朋友了。父母刻意培养孩子交友的空间,会给他们未来的成人世界带来很多支持。
黛安娜一年只有一个生日。生日并不是平平常常的事,玛丽拉。普里西·安德鲁斯要背诵《今夜晚钟不刻敲响》,那是一首杰出的道德诗篇,玛丽拉。我听了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唱诗班要唱四首充满感情的歌,它们简直和圣歌一样优美。哦,玛丽拉,牧师也要参加,真的,他一定会参加的,他还要发表一段讲话呢。那和布道差不多是同一回事。求求你,我可去吗,玛丽拉?
以上是安妮想参加音乐会,向玛丽拉提出请求的其中一段,她的请示点基本围绕着圣歌、牧师等,她清楚的知道玛丽拉所在意的点。有没有一种沟通时,提出请求模版的感觉。
阅读至此,安妮的形象跃然纸上,勇敢、聪慧、同理他人,这也是百年来这部作品依然精典的原因吧。跳出故事来看,作者给儿童阅读时,树立了一个模范儿童的形象,如何可以快乐的做一个好孩子。和成人如何沟通,对待学校不公平时不要害怕,珍惜生活中的友情等等。成人阅读时,或许更能理解孩子的世界。
辩证来理解时,这也只是一部儿童文学。安妮在仅有11岁的年龄,苦难的经历后,依然保持感恩,保持儿童的幻想,有成年人的理智,有同理他人的心态。究竟只是一种理想的形象?还是阅读者都想拥有的状态?生活中,如果真的以此来要求孩子,或者要求自己?有几分可能?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如何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