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用“有趣”来评价一个人,还是在读大二的时候。当时在给一个暑期来中国学中文的小哥哥当语伴,小哥哥来自英国,闲聊时他说,希望自己以后的女朋友时是一个“interesting person”。这瞬间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在我们还在追求皮囊、学历等外在条件的时候,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的趣味
认识到“有趣”这个概念后,开始发现周围总有这样的人,并且一次次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加深对“有趣”的人的认知。大学生活的丰富,在于我们脱离了以前简单、纯粹的读书生涯,接触的对象也不再是熟悉的同学、老师、父母和亲戚。现在,由于选课、社团活动等,我们经常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人,而那些能快速的融入这个小圈子,并且很快冒出头、被注意到的,往往是那些“有趣“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迅速建立自我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将其他人粘合在一起,让这个新组建的团体不在乏味、沉闷。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的思维仍停留在高中时期,总觉得有几个深交的朋友就够了。一次次选课、小组讨论等形成的圈子,都不过是人生偶尔的相交罢了,分开后大家可能永远也不需要再打交道,那又何必花费精力去深入认识呢?
但随着对这个社会探索的深入,尤其是工作以来,经常需要面对陌生的客户,越发体会到自己的狭隘。我们作为智人,之所以能够优于其他物种,正是因为具有大规模合作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社群中,而且还要能够迅速有其他陌生的人建立联系。这时候,“有趣”的能力将绝对是一张王牌,帮助你迅速与陌生人拉近距离。
可惜,我离“有趣”的人设相隔甚远。
有一种有趣,是吐槽。虽然我曾经是个插刀小能手,但是奈何情商有限,为了避免飞刀插得太深而伤了友谊,又或者过了界限不自知而伤害了别人,我慢慢习惯了收敛、学会了控制。偶尔面对深交已久的朋友,才会相互吐槽几次。
还有一种有趣,就是是“自黑”。通过牺牲自己,或者是自己亲密的人,来娱乐大众。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职业——脱口秀演员。能够从自己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乐趣,并且简单、有力的将这个包袱抖出去,也是一种功力。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日积月累的练习,恐怕也难以达成。这条路,我也行不通。
而且,我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表达能力远落后于思维能力。一件有“十分”意思的事情,经过我的讲述,可能也就只剩下“三分”趣味了吧。往往自己还没讲完,就已经乐不可支,而听众还没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只能面面相觑。
似乎,我应该放弃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生活经历越加丰富,我也慢慢体会到,有趣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段子手。当然如果你是,那肯定更好。“有趣”,是一个人的阅历和生活智慧的沉淀。而这阅历,无关于年纪,而在于你经历了什么,你坚持了什么。
尤其是今年的新疆之行,每个队友的经历都是别样的丰富多彩,让这趟旅行充满的趣味。
方圆,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热爱跑步,每到一个地方,总要留下跑步照的“打卡”;
Icy,丈夫是美的高管,喜欢的不是买包包逛名牌店,而是读书、冥想,说话直接大气,一直穿着一套毫无气质的冲锋衣,直到回程闲聊时才发现她原来是阔太一枚,当然她肯定不喜欢别人这样定义她,也才发现她朋友圈中的日常照是如何的彰显气质;
Amy,两个服装品牌的创始人,品牌的年纪更是超过了女儿(19岁左右吧),如今准备“退休”。但这个小姐姐精力充沛,多次参加短途的徒步活动,感情经历也充满传奇,吸引小奶狗竟折腰;
那有如何让自己的经历变得有趣。一是靠坚持,长久的去做一件事情;二是能升华,体会自己的感受,从中尝试进行总结。
一个人,平日中或许口拙,但是说道他熟悉的、专业领域中的事情,绝对可以滔滔不绝。因此,“有趣”不是技巧,而是长久的做一件事情,是积累、沉淀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