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阵子,不知道谁弄了张《国际孤独等级表》让人们对比自己属于孤独的哪一级,这让习惯了独处的我觉得有点啼笑皆非——这也算孤独?
对照这张表,第五、六、八、九、十级我还没经历过,但是未来很有可能会经历。
但在做其他几项所谓孤独等级的事情时我并没有感到孤独呀?反而是自己常常刻意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情。
比如,因为觉得看个电影呼朋唤友很麻烦(好多次被朋友放鸽子,结果没了看电影的心情),所以宁愿自己去,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了买下电影票就出发,根本不用去等谁。
可真要和谁一起,反而会影响到观影感受。(当然如果你注重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体验,那这条不算。)我还经常一个人去爬山、跑步。
怎么说呢?对我来说,一个人做这些事情并不觉得孤独。
(二)
真正的孤独是,明明躺在爱人身边却还觉得孤独。
正如阿桑唱《叶子》时的那句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刚开始工作那几年,每天都和好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午餐,午餐后会一起散步聊天,当时我的心思还放在“另谋出路”上,对她们聊的娱乐八卦无法产生共鸣,自己想聊的她们又不感兴趣,所以,那时的自己真的好孤独。
下班后我也极少约人出去玩,通常是自己学点什么,看点书,或者看自己喜欢的剧、纪录片等。
也正是因为自己喜欢独处,也享受独处,所以从来不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去逛街、看电影、旅行等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三)
有人说——独处时,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候。
我真的超级赞同这句话,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一书中也曾这样写道:
“说起来,我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表达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在这点上,我和村上春树还蛮相似的——我们都是那种特别需要个人空间,特别注重个人空间的人。
所以,我爱独处。
(四)
当我独处时,我在做什么呢?
独处时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通过独处你可以学习任何一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技能或在某个领域深耕。
1.利用独处时间阅读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新冠病毒肆虐举国上下自我隔离的那段时间,我参加了樊登读书举办的线上活动——读出生产力活动。
通过这次线上活动,30天读了10本书,上了10节大咖课,每天阅读两三个小时,并学会做清单体笔记,每天打卡。
同时担任每天推优的工作。
短短的30天时间,大大提高了我阅读的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现在参加潇洒姐100天写作计划,每天输出800字以上,对我来说并不困难。
2.一个人跑步,一个人运动
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中断了户外运动的计划。但以前每天我都会花至少1小时时间到附近跑道运动,有时跑步,有时散步,有时快走……
不需要谁的陪同,运动的时候我会戴上耳机,事先找好想听的音频,音频内容丰富多样。
用喜马拉雅听独立鱼介绍电影,听经济学,听书,听樊登老师说书,听【静播频道】,听【别说你会买房】……
既强健了体魄,又丰富了头脑。
3.独处时写字
如果你想学习写作,那么你一定要学会独处。只有能够静下心来,你才能写出东西。
写作是一项可以检验你学习和生活、工作的好帮手,通过写作,我能够清楚知道自己读过的书吸收了多少,看过的剧能不能表述出主要内容,执行过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哪些需要修改……
写,这件事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所以参加了潇洒姐100天写作计划,目的就是为了养成天天写的习惯。
(五)
独处,并不是专属于现代人,历史上的大家都是独处的高手。
我非常敬佩的曾国藩就是独处高手,他独处时制定了日课十二条,通过日课,最后曾国藩得以脱胎换骨。
曾国藩独处时还勤奋写家书、修改曾氏家训,在写家书和修订家规的过程中,他为人处世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了自己的人生准则,比如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有恒”,这也是他成事的重要准则。
还有我最喜欢的女歌手之一刘若英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独处的人,刘若英认为:跟自己独处,不但必要,而且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在独处中,她会找回另一个遗忘的自己。
即使现在的她已为人妇、已为人母,但在家中她仍然会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一间独属于刘若英的书房。
有趣的是,刘若英在她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里面曾经讲过她和她老公两个人回到家就各回各的房间,互不干扰,给彼此留足独处的时间。
奶茶表示这么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也是为了不失去自我。
(六)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或不得不面对自己,才会有机会问问自己的内心:初心还在吗?现在的生活是你要的吗?……
所以,从今天开始,减少无必要的社交吧!静下心来享受独处,利用独处的时间进行学习、创作!
原文首发公众号【落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