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周分享了,认知过程中的非理性(偏差),这周开始分享一下,决策非理性。
因为即使我们能够准备认识你想要了解的那个对象,在决策时候也有可能出错。
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家家纺店清仓处理,而我们正需要买一床被子。
正常售价是超大码豪华双人被1000元;豪华双人被600元;普通双人被400元,但是现在所有的尺码都只卖300元,限时一周。
如果是你,你会买哪个?我可能就会买那个超大码豪华款,即使它的风格跟我家的床一点也不般配。
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决策非常多,那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什么样的决策才是最好的呢?
首先,能获得最大财富的决策是最好的吗?
这个理论收到了圣彼得堡假说的挑战。
圣彼得堡悖论:假设有人邀请你玩一个赌博游戏,游戏中你不断投掷硬币,直到硬币正面朝上为止,游戏结束。如果第一次就成功了,你可得2美元;如果第二次才成功,可得4美元;以此类推,如果第n次成功,奖金为2的n次方美元。
这个赌局的价值应该是它的平均收益——正无穷大。理论上,你应该倾家荡产来参加这个游戏才对,但是实际上,你当然不会花那么多钱来参加这个游戏。所以我们不是以财富的绝对值为决策依据的。
1738年,数学家伯努利提出,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是递减的,这就会产生风险厌恶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财富的诱惑力很大,但是风险会让人们停下脚步。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了期望效用。
那么其次,是不是能获得最大效用的决策是最好的?
1944年,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正式提出期望效用理论,他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关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但是,期望效用理论,又受到了另一个著名悖论阿莱悖论(Allias Paradox) 的挑战。
阿莱悖论(英语:Allais Paradox)是决策论中的一个悖论,由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在1952年提出。阿莱设计出这个悖论,来证明预期效用理论,以及预期效用理论根据的理性选择公理,本身存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丹尼尔·卡内曼与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确定性效应,来解释阿莱悖论形成的原因。
如何理解呢,请看这个例子:
请先在A和B中做个选择:
A:有80%的机会得4000元,但有20%的机会不得钱;
B:100%得到3000元。
你再在C和D中做个选择:
C:有20%的机会得4000元,有80%的机会不得钱;
D:有25%的机会得到3000元,有75%的机会不得钱。
你会怎么选,我猜你会先选B,后面选D,因为数据统计显示85%的人会选B,65%的人选了D。
你会发现,如果按照期望效用标准来看,人的偏好应该一致,选B的人,应该同时选D才对啊。
但事实上,期望效用理论,可能并不符合人的实际决策选择。
1979年,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获得了学术界一致认可,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举个例子,今天播报户外30度,我们应该穿短袖,而办公室开了空调,才25度,我们应该穿上外套。这里的30度跟25度,就是参考点。
而参考点不同,效用也不同。
比如,今天公司给我发了1万块钱奖金,你高兴不高兴?
从财富的绝对值,或者财富的效用来说,我当然会高兴。但是生活中一定是这样吗,难道不应该问问,同个TEAM的小王发了多少?他了5万你还会高兴吗?他发了3仟,我想你一定高兴。
所以,参考点就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大家一定都有上网购物的经历。是不是发现了各大电商平台,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节日促销,比如我儿子喜欢乐高,某天,X东推送,乐高一款土星五号原价1299,现价799,我就可能忍不住买了,因为人买东西,有时候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就好比一件衣服,售价1000,肯定不如原价5000,打2折来的销路好。
现在大家明白了,最开头那个故事了吧,为什么我们会买一套跟床完全不搭的被子了吧。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决策非理性的代表理论,前景理论的第一个概念——参考点效应。
任何选择不是看绝对水平,而是看相对水平。
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
当有人说,我的生活不够幸福,是不是应该静静思考下,是不是你的参考点定的太高了,试试调低一些参考点试试,也许幸福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