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7 民生美术馆 《透明的声音》观展记录
从明亮的大厅推开雪白的门进入,在关上门的一霎那,我立刻陷入无边的纯粹的黑暗中,那一霎不知身在何处,周围无光、无声,身体仿佛也变得虚无,内心有一点恐慌。幸好只一瞬而已,眼睛适应了黑暗,看到前方倾泻而下的一片洁白柔和的光,我想起那句话“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无限黑暗中的光引着人去朝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已是虚空,内心依然沉重,脚下却无滞碍。正凝视着这圣洁的光时,仿若亘古洪荒中传来的呼唤把人引向那盆红艳的、夺目的光,那盆红火向上延伸出一束细细的红色的光柱直达屋顶,光束有粗细变化,似乎有音符伴随着鼓声、祈祷声在光柱上跳动,那是远古的先人在与上苍的神灵沟通吧,时而急促如闪电般倏忽而过、时而静谧凝思。我忽然有在这黑暗中围着篝火跳舞的想法,和着那鼓点与上天对话,原来我也来自那荒野的时代么。
“两次4分33秒” 用两组影像呈现了演奏家与观众的无声的、仿佛分裂又共通的交流、情感共鸣。前一个4分33秒呈现的是演奏家的细微的表情变化、翻动纸张的动作,没有乐器的声音,只有远远地传来的窗外街道上的声音和大自然的声音,他身体摆动的幅度很小,以至于我怀疑他是否真的进行了演奏,但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歌唱。第二组影像则是面对着观众们,一个个特写镜头,每一个观众肃穆、宁静,没有任何声音。他们是否沉浸在乐曲中呢?他们内心的那首曲子与音乐家内心的曲子是同一首吗?我不知道答案,只觉得他们都是被某种美打动而已吧。
一排被踩碎的霓虹灯苍白、破落,完全不似它们高挂街头时那样炫彩夺目。它们曾听到过街上的繁华喧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吧。如今只是一片白色的碎片,这碎片还排列得如同声波波动的样子,这是霓虹灯最后的记忆吗?
墨的悬滞 细细的绳子悬挂着一袋袋墨,从它旁边走过时总觉得它后面会躲着个恶作剧的男孩,他会戳破其中一袋墨水,墨水四溅时有他得意的笑、还有路人的惊呼、呵斥。要不然这样一堆墨有什么趣味呢?
手写乐谱 以前看五线谱总觉得有只小青蛙在跳动,现在看这些乐谱,不仅可以看到小动物的舞蹈,我还能编出一部音乐剧来,有歌唱、舞蹈、有故事。雀跃、欢唱、盛大的队伍,是国王在检阅还是老鼠在娶亲,这个可以自由发挥啦,啦啦啦......
接下来要说到我非常喜欢、胡子老师则认为华而不实的这组装置了。这是一组悬挂的玻璃装置。玻璃有大有小,有正方形、长方形,玻璃上金色细线描出的五线谱,有的如一段段文字,有的则是两个不断往外延伸的同心圆组成的巨大的圆形,有的则似一个高音符号斜插其间,居中的水晶球上也缠绕着五线谱。我凝视着眼前这方旋转的玻璃,悬挂的正方形玻璃上刻画着金色的、造型如皇冠的五线谱,在旋转到某个角度时皇冠的形象最清晰,底座是同样形状的、刻画着同样的五线谱,只是有翠蓝色的背景,与金色交错,更显华美。耳边是细细的银铃轻触般美妙的音乐,旋转的透明、金色,光影交错。一切如仙境,无法用语言形容。只好套用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惜在公众场合,我也只能悄悄地手之舞之。
这副简单的装置深受胡子老师喜欢,因为它如此平凡、如此艺术。小时候在旷野听不清别人说话时喜欢把手放在耳边收拢声音,这个装置是不是受此启发呢。戴上这个装置,世界变得更生动了,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的声音清楚起来,简直想要环顾是谁在耳边清吟。
展出的装置还有很多,仅仅挑选出印象还比较深刻的几个分享一下。胡子老师对这个展览评价很高,品质不错,创意很足。
观展,作为个人而言不一定要去窥探创作者的动机,有时仅仅是为了体会到美或者某种情感体验,有时还会发现时代发展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当然即便我们去探问这些作品的意义也不会影响我们欣赏它们,它们作为美的一种纯粹的存在。康德说“鉴赏判断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这些作品是我喜欢的,它们打动了我,毫无疑问它也能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