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第16章,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出外就事奉公卿,入家就敬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困扰,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的呢?"对于"何有于我哉",还有另一种解释:"这些事情我哪一个能做到呢?”这正好表明两种态度,一种是上面的四种事情是容易做到的,另一种则说明这个事情是不容易做到的。
王凯老师引用了人们对于《弟子规》的态度,对应了"何有于我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人们认为弟子规是一个老少皆宜,教育孩子的启蒙读物,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人来说,是小儿科的东西,但是弟子规所说的各种行为规范即使是大人知晓了也很难做到、做好。
王老师又引用了禅宗的"鸟巢禅师"的事例说明了知道的未必行到,行到的未必达到的道理。如白居易问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觉笑了,说:“这不过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道理,何必用来教训我这个老头子呢!”鸟巢禅师说:"这的确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可惜许多八十老翁也没有做到啊!”"鸟巢禅师的这一席话,是值得深思的。人生的道理有许多是通晓易懂的,但就是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一生努力也未必做得好。所以在我们的内心,要把成圣成贤设为人生的目标并且上升为信仰,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承这种信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人、做事。
在这一章当中,孔子例举了四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事公卿、事父兄、丧事尽力、不被酒困。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难,但难的是把这些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有一句话说: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我们需要练的就是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成为自己的绝招。第一,如事公卿、事父兄,在单位尊敬领导、在家里孝敬父母、有爱兄弟,做到和颜悦色,而不是巧言令色,用非常至诚的恭敬的心对待领导兄长不容易。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比较功利,若没有成圣成贤的远大目标引导的话,恭敬的事公卿、事父兄只是一个道德规范而已,是不坚固的。如领导和父母不能顺我们的心意的时候,轻的可能就内心嘀咕,重的就翻脸不认人,忘恩负义。第二,丧事尽力也是一种慎终追远,尊重祖先的表现,对待丧事的态度就是对待祖先的态度。我们知道这样的一层含义表面上看是在做丧事,实际上的是在孝敬我们的祖先,与祖先进行链接,当我们知道这样的精神内涵的时候,在做起事来就会非常的勤勉。第三,不为酒困。喝酒虽然是家常小事,但是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而且王老师提到这里的酒,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酒,而是代表了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的习惯。习惯不分大小,好的要养成,不好的要努力改正,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大事。
儒家的圣人之道正如参禅讲的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达到最高境界后,洞察世事,反璞归真,所外现的正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越是小事,内心越要重视。朱熹说,不要把以上的四件事看的容易,若看的容易,则非孔子所说了。
我们经常说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和学生每天的相处中小事居多。而就是在对待这些小事时,如何处理带给了学生言传身教的教育。读《论语》、听导师的讲解,能更好的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事做起。做到知必行,行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