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持续发酵,上海一波起来以后就没见着下来的趋势,苏州就没法停下来喘息了。
相关的馆都关闭了,图书馆当然在其内。去年借的书,今天还在家里,还不了,也没法再借书。去年试行下来最好的读书方式——书非借不可读——搁浅了。
循环借书还书的过程中,书倒真的看进去,也看了不少,暗自得意欢喜,找到这个特别好的方式,因为有了时效性,读书的水池就流动起来了 。
之前一直寻思等这阵过去好了,现在看来遥遥无期。还是另做打算,出于时效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家里的书当做图书馆的书,抽选几本来圈定时间来读呢。
前天那么一想,今天下午跑书柜打开一看,居然发出女人们常常感慨了那一句,“女人的衣橱总是缺一件衣服。”
现在对衣服没了执念,打开都是衣服,可是这些书呢,一打开,突然发现竟然抽不出一本我当下想看的。
不是它们不好,只不过时过境迁,有些书实在不是当下所需。某种程度上这和看衣服竟是一样一样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当下的我对书是有特定需求的。
而对衣服没有特定需求,穿衣只是穿衣本身,恢复衣服本身的属性,没有附加的价值。可是书籍呢,我还是在其中寻求一些东西,找一些东西,说四十不惑,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