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
一、想要改变对方,不仅仅只针对对方的行为
1.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想法改变
2.希望这种改变不是被迫要求下的产物,而是出于伴侣自己的想法,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
二、亲密关系中的一个人在要求对方改变时,到底在要求什么呢?
1.行为的诉求
2.态度的诉求
3.心理活动的诉求
三、为什么心理活动的诉求会造成关系的纠结呢?
答:“要求”这个动作本身,和“自发自主”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四、陷入纠结的三个原因
1. 对付出的分歧
2. 控制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内疚和自责
3. 爱的两面性(控制和放手)
五、怎样摆脱这种纠结呢?
1.选择继续要求和控制
2.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
金句:
1.如果对方真的是心甘情愿的,那你就要放弃改变他的想法和要求。而如果对方是按你的要求来做的,那就不会是自发自主。
2. 自发自愿的爱是最重要的,为了爱的可能性,也许就要学着去忍受“对方和我想的不同”的焦虑,放弃控制,去试着爱对方。
一、想要改变对方,不仅仅只针对对方的行为。
1.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想法改变
2.希望这种改变不是被迫要求下的产物,而是出于伴侣自己的想法,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
例子:妻子希望丈夫回家看书,丈夫也看了
妻子却说:“虽然他说要改,但我看得出来他心里不高兴。我觉得重要的还不是改变,而是怎么改变。我不希望他是为了我这么做,我希望他是真正认同,并且心甘情愿地想要上进。”
分析:这个妻子她要求丈夫改变的是什么呢?
答: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看书,也不仅仅是重视和回应她的要求,而是希望丈夫变成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人。
二、亲密关系中的一个人在要求对方改变时,到底在要求什么呢?
1.行为的诉求
比如多学点东西、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多承担家务。
2.态度的诉求
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当一个妻子要求丈夫多读书的时候,妻子想就算丈夫不想改变,他也不能忽略我的需要,或者认为我的要求是无理取闹。
3.心理活动的诉求
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
三、为什么心理活动的诉求会造成关系的纠结呢?
答:因为这个诉求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悖论。
如果对方真的是心甘情愿的,那你就要放弃改变他的想法和要求。而如果对方是按你的要求来做的,那就不会是自发自主。
“要求”这个动作本身,和“自发自主”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还是刚才的例子
如果丈夫不看书,那是不愿意改变,妻子当然不满意。
如果丈夫想看书了,那是在妻子的要求下改变,她还是会不满意。
而丈夫也会很生气:“我都按你的要求做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小结:
他不知道,妻子要求的,是既按她的要求做,又不按她的要求做。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纠结,就会缺少空间。
四、陷入纠结的三个原因
1. 对付出的分歧
很多时候,要求改变的人,并不觉得对方做出改变是一种付出,而是本来就该这样。
2. 控制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内疚和自责
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是欠了对方。
为了回避这种内疚和自责,人们就会既要求对方改变,又希望对方是发自内心改变的,而不是被要求改变的。
3. 爱的两面性
A. 爱的一面是控制
希望对方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越是重要的人,就越难忍受对方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
这背后,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
B. 爱的另一方面是放手
因为谁心里都清楚,被要求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只有自发自愿的爱,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想要的。这需要给对方自由。
这种纠结会让人莫名其妙地烦躁
而多数人最终找到的出路就是埋怨对方:你为什么不跟我心里想的那样?
五、怎样摆脱这种纠结呢?
既然这种纠结的根源,是爱的两面,控制和放手,那也相应有两个办法:
1.选择继续要求和控制
如果选择了要求和控制,那就应该只看对方的行为。无论对方眼神里流露出多少的不情愿,只要人家做到了,那你就应该高兴。
这种要求和服从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提出要求的一方一直在扮演推动和主宰关系的人,另一个人永远在不情愿地应付,这让两个人都很累。
2.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
对方就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不是你想怎么样,对方就能怎么样。
你就要去放弃控制和要求的想法,能做的只有去爱对方,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问我会怎么选,我会选择后者。
因为自发自愿的爱是最重要的,为了爱的可能性,也许就要学着去忍受“对方和我想的不同”的焦虑,放弃控制,去试着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