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打卡:
悖论:左右为难的改变
有时候我们不只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还想改变对方的想法、状态甚至整个人,这会进一步挤压关系的空间。
这个妻子要求丈夫改变。可是她要求丈夫改变的是什么呢?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看书,也不仅仅是重视和回应她的要求,而是希望丈夫变成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人。
一方面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想法改变,另一方面,又希望这种改变不是被迫要求下的产物,而是出于伴侣自己的想法,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
其实有三个层次的诉求:
第一个层次是行为的诉求,也是最简单、最表面的诉求,是希望伴侣作出行为的改变。
比如多学点东西、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多承担家务。
第二个层次是态度的诉求,也就是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所有的改变背后都有需要。当一个妻子要求丈夫多读书的时候,妻子想就算丈夫不想改变,他也不能忽略我的需要,或者认为我的要求是无理取闹。
第三个层次的诉求是心理活动的诉求,也就是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
如果对方真的是心甘情愿的,那你就要放弃改变他的想法和要求。而如果对方是按你的要求来做的,那就不会是自发自主。“要求”这个动作本身,和“自发自主”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陷入这样的纠结里呢?
第一个原因是,双方对改变算不算是一种付出,有分歧。
按道理来说,你希望对方改变,对方做出了改变,你应该心怀感激。但很多时候,要求改变的人,并不觉得对方做出改变是一种付出,而是本来就该这样。相反,要求对方改变,反而是自己在付出。
而对方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种相互不认同就会导致就算一方有改变,也不会改善他们的关系。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是欠了对方。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负担。
为了回避这种内疚和自责,人们就会既要求对方改变,又希望对方是发自内心改变的,而不是被要求改变的。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爱的两面性。
爱的一方面是控制。它会让人希望对方按要求行事。越是重要的人,就越难忍受对方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这背后,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
而爱的另一方面是放手。因为谁心里都清楚,被要求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只有自发自愿的爱,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想要的。这需要给对方自由。
既然这种纠结的根源,是爱的两面,控制和放手,那也相应有两个办法:要么选择继续要求和控制,要么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
如果选择了要求和控制,那就应该只看对方的行为。无论对方眼神里流露出多少的不情愿,只要人家做到了,那你就应该高兴。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求的事情对方做到了,这也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只不过对方自发自愿地服从了。当然这种服从背后,是爱还是逃避矛盾的权宜之计,就不要再追究了。
而如果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那就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对方就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不是你想怎么样,对方就能怎么样。你就要去放弃控制和要求的想法,能做的只有去爱对方,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说起改变,在以前的认知里第一想到的就是要对方改变,两个人的关系才会好转,没有想过的是自己先做出改变…
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不仅是行为上的改变;背后有自己的需要,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还希望对方的改变不是因为回避冲突,而是出于对方自己的想法,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这样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而这里就是想要改变对方纠结的地方…
关于双方对改变算不算是一种付出,存在着分歧。按道理来说,你希望对方改变,对方做出了改变,你应该心怀感激。但很多时候,要求改变的人,并不觉得对方做出改变是一种付出,而是本来就该这样。相反,要求对方改变,反而是自己在付出。而对方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种相互不认同就会导致就算一方有改变,也不会改善他们的关系。
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是欠了对方。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负担。为了回避这种内疚和自责,人们就会既要求对方改变,又希望对方是发自内心改变的,而不是被要求改变的。
还有爱是有两面性的。爱的一方面是控制。它会让人希望对方按要求行事。越是重要的人,就越难忍受对方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这背后,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而爱的另一方面是放手。因为谁心里都清楚,被要求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只有自发自愿的爱,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想要的。
如果选择了要求和控制,那就应该只看对方的行为。无论对方眼神里流露出多少的不情愿,只要人家做到了,就应该高兴地认可对方的改变…如果选折给对方自由的爱,就学会给到空间,只有去爱对方,再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