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别的礼物:音乐是上帝的唇语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7首》就像耶和华创世,天地空虚混沌,突然一道大光穿透云层,世界按照秩序一一展开,从日月星辰、海洋、陆地到植物、动物、最后是祥和的人类在乐园安居

                        __巴山

前言

这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8年多前,巴山刚蹦出第一个完整的句子时,我就想把他的童言童语记录下来,作为他10岁生日礼物送给他,但一直因手中的琐事、工作变动、生活场景的变化而搁置。

再则,世面上育儿、亲子教育的书很多,加之现代心理学、品格教育、成功经验、儿童心灵成长的书也不少,我一直担心我们这种“自然成长、回到人的本源”的全人教养方式是否对“速成式”的现代教育构成影响。

去年初,巴山刚过完9岁生日时,我就在构思这份“心灵成长日记”,我们的信心主要来自于他对音乐表现出来的热情,从最初的“抵触”、心理争战、枯燥的练习到突然之间的喜乐,这种由内心迸发出来对钢琴的喜爱、并以音乐为乐,想走上钢琴家职业道路,其信心就如同一粒芥菜种子,它经过好几个时季的培植、浇灌,突然之间就长出了高高的嫩芽,这是一种很大的信心跳跃。

“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在我们看来,远远比他成为一个职业钢琴人更有意义,他在这一天天重复的练习中,累积的不仅是技术的精进,而是潜力得到发展与自己内在生命的扩展所获得的心性与性情的成长,这是身心灵的协同式发展,用他们钢琴李中老师的说法是“自然练习法”。按照他的心性来调整练习的速度与学习的节奏,所以,他现在的学习和练习已经变得轻松自如。

image

日常练习

去年底,在中央音乐学院2017下学期学生音乐会及新年晚会演出中,巴山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一起合奏了《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他们演出很成功,这使巴山喜欢上了舞台与钢琴演奏,回想他5岁时第一次上台的“懵懂与羞怯”,到如今的“小小钢琴家范”,很多朋友夸他的“天赋”、甚至“天才”,认为这是来自他爸爸作为音乐人的遗传基因,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来自上天的不同恩赐,造物主给了我们这个世界足够的丰盛,只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被有意无意地抑制了“本我”,而遵照世上的学问或者流行,被塑造成“知识人”,这样他们或许会在技能上、知识学问上都很优秀,但他们的内在性情却可能单调单一、苦涩干瘪,最后导致性格上的偏狭。

我之所以想把巴山的学琴过程与心灵成长写下来与其他的家长分享,在于,我们在决定走钢琴之路时,所看到的太多琴童眼泪与父母的挣扎,委实说,我当时是畏惧的,主要在于巴山爸爸的信心,他从巴山还不会说话时就发现了巴山对音乐的兴趣,而选择钢琴也是巴山从动画片《猫和老鼠》的TOM猫的钢琴演奏中获得的灵感,不过,当时我一直在“快乐的童年与艰难的琴童生涯间犹疑、权衡”。

今年初,有媒体采访我有关“艺术教育”,他们想确证“孩子学琴是否都是来自于家长的坚持”?的确,如今琴童很多,而真正能坚持下来不无与家长的毅力有关,因为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玩耍,但不尽然的是,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会培养专注力,而一旦当他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后,就会把练琴看成是日常习惯而不是负担,加之在突破一个个技术障碍后带来的成就感,其实这是与从简单游戏中获得的快乐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他们在演出中获得的认可,完全可以抵消练习时的枯燥。而在与其他琴童的学习相处中,他们又会获得团体间的互动与接纳,而在与父母的日常相处中,除了生活、学校学习外,音乐、绘画、个人兴趣等精神层面的分享更有利于情感深度间的流动。

除了精神层面,心灵等灵性层面的交通更能把孩子带到更开阔的“看不见的世界”中,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诸天诉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我们油然会生发出赞美、感恩。不然,我们若按照现代“看得见的”教育理念: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被解释,天空是由什么组成,空气包含什么元素,一切的诗意和精神性就被消解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也就变得越来越弱小,其情感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不到发展。

贝多芬说音乐就是“上帝的唇语”,这是只有天才音乐家才能读懂的语言,它就是从上而下的启示,中国人由于受儒释道哲学影响,我们的艺术自然就成儒释道的注脚,往往从圣化自然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美学的根源。这就给我们理解西方音乐带来难度,因为我们难以进入到他们的文化根源中。

自然的节奏是什么,这是巴山近段时间从门德尔松音乐获得的一种世界观扩展,音乐把我们带到更开阔的世界,这是物质世界无法给予我们的一种精神满足。

把他的学琴历程,他性格、性情的变化,包括我们父母的艰难抉择与其中的挣扎,差不多在他学琴之初三年经历的“旷野阶段”,如今才到达一片开阔的水域,尽管他已初尝音乐的甘甜,但远远还没有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也许我们对艺术的追寻本身就是“一段未尽的旅程”,要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但不能沉溺在其中,这就是一份上天的“厚礼”。

2018年2月9日是他十岁生日,我们原计划要把这些年来的“琴艺历程”结集成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就如同他在多年前问我们为何要生下他的问题的答案:你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爸爸:你们为何要生下我?

他爸爸说为了不孤独?

他说你不是有妈妈吗?显然他不满足这个答案?

为了爱?

如果我有一天不弹琴呢?

他的追问经常让他爸爸词穷,最后我只好从圣经中找到了不少解决孩子根源性问题的答案?

你就是上帝给我们的特别礼物,当你十岁时,妈妈也要给你一份特别的礼物,这是我的承诺。

image

感恩节演出

我想,到2019年,这份礼物一定能到达他的手上,但比之他给我们带来的惊喜、生命新的感动和成长的体验,这份礼物实在微不足道,即或是在小时候照顾他日常饮食的诸多辛苦,这些也最终化为甘美了,这或许就是“给予之爱与得到之爱”的不同凡响之处,让人有“常痛常新”的冲动,因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每天都有变化,他给你新奇之感的同时又给你或爱或恨的不同之回应,犹如我们对造物主的回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