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记忆中,上学那会儿,辛弃疾的诗词一直被定义为豪放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不是很熟悉?读辛弃疾的诗词,总是热血喷张,豪情万丈。
有时想,老天是不是偏爱他?他不仅会打仗,而且又很会写诗词。如果曹操知道了,会不会气绝身亡?
如此,一个大大的豪放派标签贴在他脑门上。事实上,再读他的另一些诗词,觉得这个标签既对也不对,他的诗词既有豪放之情,也有婉约之义。我想我是误读了好些年。
世上最美的相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很多人会脱口而出。
我们来脑补一画面,元宵之夜,这是中国传统的佳节,繁星如雨,火树银花,宝马香车,商业CBD街区,人头攒动。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女子,那是我在梦中寻找了千百次的人,一朝相见,非常惊喜。
这个女子是遗世独立?还是自己此生美好的愿望?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此文学史上就是多了一个最美的相遇,在我们文学中就打下了一个烙印,这叫一见钟情,矢志不渝。所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千古永流传的佳句。
显然,辛弃疾创造的这个意境,有些人有些事情,要傻傻地坚持,你就能够坚持到回首的那一天,你才知道当年的那些经历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回首的那一刻,才知道我走了多远,在灯火阑珊处,发现自己的所爱,领悟自己所追求的那个最为重要的东西。
最热血的抱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诗词是辛弃疾在中年以后所写,具有典型的辛弃疾味儿,就是不可一世。他的终身的愿望是“了却君王天下事”,然后为我“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就是他的抱负。因为辛弃疾的这种热血,我们看到他的诗词里,出现了金戈铁马,沙场秋点兵,真正的是满纸刀光剑影。
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词背景,这是他为一生的挚友陈亮所作。回忆当年在山东领导义军,抗击金军的情形。第一句上来就侠肝义胆,“醉里挑灯看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军营里面接连不断响起号角声,把酒把肉分给部下们来享用,然后弹奏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我要沙场秋点兵了,要上战场了。
在辛弃疾的心里,无论山川河岳,万里之疆,还是小小村落,万家灯火,他目视的远方,就是他担的使命。
然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辛弃疾毕生愿望。最终“可怜白发生”,非常悲痛,这一辈子唯一的心愿并没有实现。
最美的田园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壮志未酬,官场被贬后,归隐田园,怡人自乐。这一点上与苏东坡颇有相似之处。
一个人的幽默,一个人能苦中作乐,是与生俱来的。流放到上饶的岁月,在宁静的山村,治愈了辛弃疾的不平和悲伤。
这首诗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这几方面都融合起来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美好的诗词,给人有天然的亲和度。
如今很多人的心目里,长时间的都市生活,都想回归田园,乡村游,郊外游,住民宿,吃绿色蔬菜。有块地,盖个房子,种点菜,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古人的很多感情是相通的。
再来看下面一首,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五口的简单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辛弃疾的诗词唤醒了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相处,教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对待生活。还真是农夫山泉有点甜。
因而,人若参透了岁月,便不会计较得失。
辛弃疾铁血和屈辱并存,渴望复国,忠心耿耿,以笔为鉴,做词中的蛟龙。他想让自己的生命燃烧,现实的一瓢水从天而降,生命之火顷刻熄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雨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我是想念790,生活随笔,感悟生活。喜欢就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