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自商朝开始,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已经高度发达,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生活到处都是商业,而在商业认知和理解上却严重不对称,有的人赚了大钱,有的人被割韭菜。
其实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信息不对称。
如果你知道了行业信息,你就不会迷茫,如果你了解了商业信息,你就不会被割韭菜。但很显然,我们对这一块实在欠缺。
学会升级自己的商业认知,减少信息差距,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的事情。
读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我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我不创业做生意,为什么我也需要升级商业认知?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数据显示,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但却控制了世界上60%的财富。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一半,这里包括我们都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有facebook的CEO,年轻的80后富豪扎克伯格。
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犹太人,那犹太人在商业上的成就从哪里来的呢?这一点从犹太家庭人财富教育时间表,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3岁:父母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孩子要学会简单的计算。
5岁: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的东西、钱是怎样来的
7岁:看懂价格的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
8岁:教他们去打工赚钱,把钱储存在银行里
9岁: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计划,购物时知道要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
12岁:看穿广告包装的假象,设定并执行2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不难看出,犹太人对孩子从小就进行了商业认知的教育,而这些商业视角和理念深深地嵌入在每个犹太人基因里,从小按照商业原则来经营自己和事业,并获得财富上成功,借此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反观过去数百年来,一样勤奋和聪明的中国人,相比犹太人却极度缺乏商业认知,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有所改观,最主要还是在于我们的重农轻商文化和教育体系,这导致了大量商业认知忽视和缺失。
中国人重农轻商的习惯由来已久。商人这个词往往和欺骗、吝啬、狡猾等词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耻于谈商业,甚至,我们会羡慕那些商业上成功的人士,但在认知层面上,大多数的人还没有主动改进自己商业认知的意识,大家都觉得在商言商,不做生意不创业的自然不用管商业了。
但事实上,不仅是过去的农民,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或多或少的忽略,承受着对商业无知的代价,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父母给孩子的建议,创业公司路线错误等等。
这样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的不对称,错失很多机会,甚至被割韭菜。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买卖的本质是供求交换,职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我之所以建议大家多去了解商业接触商业,来自我最近新的认知收获:
我发现,我刚刚毕业工作的时候,只知道埋头苦干,只见局面不见系统,只追求术的层面,学些炫酷的技巧就觉得自己很牛X了,但是后面我发现,其实你的工作要解决的就是商业问题,而每个岗位背后,就是一套商业系统。
公司聘用你,就是看你能解决什么商业问题;而你选择公司,也是看公司能给你带来什么商业价值回报。
在这里我想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收获:
如果你想了解你所在的公司,你可以多去观察、了解它的商业运作模式,一些上市公司还会有公开财报;而当你想从事某个行业的时候,你也可以在网上搜查一些关于领头公司的财务情况,从而解读到行业的前景和发展。
时代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资本推动,以及客户需求的改变等,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就需要保持商业认知的不断升级,理解商业现象甚至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商业认知不够,怎么升级?
那就是多看看,拓展认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你也会有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视角,洞察这个世界。
学会有意识地去接触一些关于商业财务的知识,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不一定要面对面,可以是通过一本书、一篇文章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取长补短,在可控范围内多尝试,多拓展视野。
当然还有一点,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爬得有多高,而是为了别让自己跌得很惨。
同理,大家多了解商业和财务,也不是说一定要你自己赚大钱,只是缩小信息差距,减少被别人割韭菜的几率。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我每天必看的号——「 刘润 」,还有他的进化岛,他会经常分享一些有关商业认知的内容,浅显易懂,干货满满。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好了,今天的叨叨到此结束,明天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