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亲子教育的好开始
提到“暴力”这个词可能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会觉得这个词离自己很远,也不会想到“暴力”这个词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的我们可能接触不到行为暴力,但语言暴力呢?稍微留意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用心体会这种方式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有没有发现曾经说过伤人的话!这些话可能是指责、嘲讽、否定、说教或者是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评价以及武断的给出结论所带给我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种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做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用在包裹在“爱的外衣下”的暴力语言对过我们的孩子呢?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是什么语言让我们的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心中的爱呢?是什么语言蒙蔽了我们对孩子的爱意?导致彼此疏远和伤害呢?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暴力语言和它的表达方式。
1、道德评判: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我们生活中会不会听到这样的话“爸爸,妈妈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知道珍惜感恩呢?”“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你这样对得起我们么?”“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这没有用的人”这样的话会让我们陷入是非之中,将孩子分类,把他们看做是好孩子或坏孩子,正常孩子或不正常孩子,负责任孩子或不负责任孩子,聪明孩子或愚蠢孩子等等。当我们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时会获得两个结果,一个是招来孩子的逆反和厌恶,对父母的敌意;另一个是接受批评做出让步,但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的亲子关系正在恶化。孩子也会由于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2、进行比较,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在教育上感受最深的事情了。我们小时候父母恨不得将你跟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进行比较,历数他们的N多优点,当你表现出不高兴和不耐烦的时候,又会道德评判“你这是嫉妒”。比较让生活陷入悲惨。因为你和明星比较你不如他们漂亮,和成功人士比较你不如他们成功,和有钱人比较你不如她们有钱。生活变得无趣。
3、回避责任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我们却用“不得不”“你让我”将责任归咎到对方身上,比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的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他们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是孩子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调整行为去迎合父母,但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4、强人所难我们有时候要求孩子去做事的时候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处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吃饭,不让你看电视”“考试不考到95分以上不让你玩游戏”大部分父母,可能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们发现,我们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不能解决问题。
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形态和表达方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怎么能避免使用类似的语言,避免互相伤害呢?首先是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晰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方式。共有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举个例子:“你写作业为什么总是拖延”这就是评价,观察的话语是:“你回到家有二十分钟了,我看到你还没有开始写作业”评论会让孩子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去反驳我们。而说出观察的事实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第二个要素体会和表达感受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同时表达感受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例如:孩子说我觉得班里的老师不喜欢我。他只是说出了自己感觉和想法,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他想表达的感受是我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肯定,我很失落,沮丧。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第三个要素感受的根源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当遇到语言中带有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晗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出于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举个例子,当你发现孩子一直在玩电脑时,你可能会批评他为什么一直在玩不去学习。你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看到你从早上九点到现在一直在玩电脑(观察)我很担心,我担心这样会影响到你的学习成绩,也担心你会沉迷网络。
第四个要素提出具体的请求
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还容易引起反感。比如如家长对孩子说:“我希望你自觉一点”,提出具体要求是“能放学回来主动完成作业,不用家长催促”。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理解的不一致。
我们不是圣人,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在生气时我们会埋怨、批评、指责,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的亲子关系会与你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得沟通的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的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