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用过什么很贵的东西,但是感觉很值?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的最高赞是它。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全面修订后推出的第四版
当时价格29块,一套14本,花掉了答主的爸爸一个月工资的四分之一。这套书他一直看到高一,每本都看了10遍以上,数学应该超过20遍。成为县里77年后二十年第一个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他觉得这本书是一个重要原因。里面的内容三十年后的今天还记忆犹新。
另一个高赞回答认为很值的是这个
1991年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因为这四本书造就了他的眼界,思想,思维,判断力,对知识的兴趣,底蕴。让他明白”读书并不是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可以说是打造了他的三观。
感觉很亲切,因为这两套我也都有。我小时候翻了好几遍,几乎全是字儿也看得津津有味。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启蒙,使我一个文科生在理科学霸们不熟悉的领域也毫不示弱(毕竟他们只是专注某一个领域,知识广度不够嘛),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态度还是有的。这得归功于那时候教育改革尚未全面商业化,出版的书含金量非常高,是一个学习的黄金时代。这两套书堪称经典,后无来者,无出其右。即使后来的再版,也不复当年的光芒。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读书,的确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你要问我现在推荐什么图书,我却说不出来。
2.
学中医的人找好书,现行的统编教材不行,没有把中医的体系完整的传承下来,导致学出来中不中西不西思维体系混乱,治病当然没有信心和效果。只能寻求80年代的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吕炳奎教授主编的函授教材,那个才是真正继承中医的思想和体系,是干货。这是李可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是1984年初,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及中医爱好者、支持者,在《光明日报》社的组织下在北京创办的学校。当时由“中医司令”前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同志挂帅任校长,这所学校没花国家一分钱,先后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了数万名优秀的中医大夫。
是的你没看错,竟然还有三本《古代汉语》,因为学好文言文是学中医的基础,一个中医如果没有文言文功底,那也别信他能对中医经典和哲学思想理解到位,就更谈不上治病救人。
真的很怀念上个世纪80,90年代,属于我们儿时的记忆,那个时候的人们,是真的认真在做事,在努力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更好。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经典,你值得拥有。
90年代我国开始了教育体系市场化改革,教育资源商品化,大学开始扩招,大学以后教育开始自费,私人开设的培训班,补习班越来越多,成为公立教育的补充。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降低进口出版物、音像制品的关税,提高引进国外电影的数量,这一切对本土市场都是巨大的冲击。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的教育理念,文化思想已经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时至今日,教育出版市场的舶来潮也愈演愈烈,西方童书读物、音像制品、好莱坞、迪斯尼大片充斥市场。而商业运作的出版社和平台媒体,出于利润考虑,也会更多的推荐舶来读物,但进口儿童读物的引进、翻译、出版却没有良好的市场规范,更遑论各种盗版,私自引进了,各派育儿学说也是众说纷纭,良莠不齐。
现在随便搜搜绘本,大概是这么样的配置:
鲜少看到传统的中文幼儿读物的影子,更多的是《鹅妈妈》《神奇校车》《小猪佩奇》《可爱的鼠小弟》《小熊和最好的爸爸》《不一样的卡梅拉》等等,几乎都来自于书商、网红大V、公众号的一拨拨地推荐团购。其中也有少量的中文绘本,但普遍的性价比不高,等会具体来说说。我也曾跟风买过几次,什么引进的美国儿童英语教材,什么最有中国风的儿童绘本,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3.
首先我并不是个盲目排外固步自封的人,不然之前也不会去团购这些童书。但是问题在哪儿呢?原因就在于时下国内的音像影印市场非常混乱:
没有分级制度
各年龄段适合看什么书不适合看什么书,没有官方防火墙,只有靠家长自己甄别。这有时候就很吃力了,浩瀚如海来自世界各地的童书,你根本不知道哪本里面会夹带什么私货。比如”eslagate"事件的曝光,才知道现在很多动画视频里面的内容并不适合小孩子看。可是如果不是每一篇每一集都跟着孩子一起看,就很难发现。
盗版严重
去参加过一次北京的国际童书博览会,居然也看到一大堆英文原版童书,像卖菜一样铺了一地,正在廉价出售,很多家长在疯抢。拿起来仔细看,有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但是都没有引进书号。说白了,就是一堆洋垃圾,类似走私水货、打口带。
而我从公众号上团来的那几套绘本,全部没有正版核字号,也就是说,是盗版书。在亚马逊网站上查询,也没有同名书籍。可宣传却要么说是和某国外大型出版巨头合作引进,要么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现如今也仍然有大量的国外绘本在微信公众号上大行其道,比如《小猪佩奇》《鹅妈妈》《廖彩杏书单》(然而我也全买了......)等等点读版,还有好几个版本,毋庸置疑都是盗版的。
盗版的内容其实倒是完整,价格也肯定比真正引进要低的多。但问题是,缺少了严格的引进审核这一道关口,是否真的适合本土孩子阅读,并未可知。如果把国外的过时读物、糟粕垃圾包装成网红绘本,未经审核就大肆流通,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这其实比食品安全问题更可怕。
所以在你选购一本图书的时候,请检查一下CIP核准字号是否正确。CIP核字号是检验90年代至今出版的图书是否为正版的重要指标。2000年前为9位,2000年为9位和10位并存,2000年之后为10位。如果只有书号ISBN,没有CIP核字号或核字号信息不正确,则该书并没有引进版权,是盗版无误。
查询网站 https://www.capub.cn/index.shtml?id=1
内容混乱 让孩子无所适从
利益导向的引进和推广,就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太多。出版社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来自各国的出版物美、日、德、英、法、澳、意、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童话、传说、科学等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教育体制,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童书,真的把孩子搞懵了弄晕了。
试想,其实每个国家的孩子的书籍,都是有它自己的体系和特色的,本土的孩子主要还是接受本土的书籍教育,辅以少量的国外优秀读物以取长补短。结果现在的中国孩子,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前教育书籍体系,接受着五花八门的各种文化、教育,变得无所适从,三观混乱。
比如这本几乎流通了整个母婴圈的《我爸爸》,来自英国,爸爸长这样。老实说我接受无能,对着葫芦说这是她爸爸还是算了吧。
这个不喜欢?那再换一个,网红级绘本《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换成了熊爸爸,这回好接受了吧?老实说故事是挺温馨的。但是离我们日常的生活比较远,通俗说就是不接地气。比如
“咱们烤点儿小甜面包吧,爸爸”
"哦,对,盒子上是这么说的:在碗里放上全麦面粉,加块黄油,来杯温水..."
这种对话在中国家庭里发生的几率实在是不高,因而也就难以体会到那种和爸爸一起做饭的温馨。现实版可能是,”爸爸,咱们包饺子吧。来,加点面粉加点水,揉一揉....“
说来说去,绘本感动的是大人,这样家长才会买单。而孩子,会因为各种文化冲击的混乱而感到困惑,这一切,不该发生在他们还这么稚嫩,三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
不但内容混乱,还严重重复。同样题材的内容各国的版本都来一遍,跟开万国博览会似的。比如行为教育方面:
颇为流行的《大卫不可以》系列,来自美国。美国孩子是这种画风:
西班牙的是这样儿的:
英国的是这样儿的
总之是天女散花,杂七杂八,宣传语必然是获了大奖,好评无数。也不是说不好,而是太不成体系,风格不统一,内容重复。结果看完了这一大堆,上幼儿园其实还有一套内容差不多的教材。
其实各国经典的童书、卡通形象也就那么几个,好书都是需要漫长时间检验的,近些年新出来的各种妖冶艳货网红款,也就没有必要翻牌子了。
制作浮夸干货少
绘本这种东西,本身信息量就很少,但是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却是大幅铺张,立体书、洞洞书、硬壳精装书等等,一本几分钟就能读完的小书售价少则几十,多则一两百。放到孩子成长的漫长时间维度里来看,这样的书能给他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只是像一个普通玩具一样,偶尔翻翻就扔在一边而已。
这就是个手工吧!
那个,敢不敢好好讲个故事,不得瑟?
仿佛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不然,这样声色俱全的音像图书,除了把孩子的形、声、闻、味、触五感塞满、堵住,用灌输的方式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感受世界的机会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并没有什么好处。
真正的想象力、创造力来自短缺、稀少的匮乏,而不是想要什么有什么的过度给予。古书不但文言文难懂,甚至连断句都没有,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人才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注意力和思辩能力去思考、挖掘书的深意,这样的深挖才会带来思想的提升,如果再加上书还是借来的.....那就更激发潜能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以前没钱买书,反而会很珍惜能够得到的精神食粮,反复阅读,精读深挖,受益匪浅。而现在买得多了,孩子却不爱看书,浅尝辄止,思维混乱,再加上图书市场的乱象......绘本,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如果想要看绘本,有各种绘本图书馆可以借阅,还可以在邮局订阅各种儿童画报,价格便宜量又足,资质有保证。所以,我不会去团购绘本,能推荐的也很少。这篇文章估计没有公众号会转发,毕竟......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还是需要我们用心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