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朋友交谈教育体会,兴致起,共识生,即家庭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家校共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于是,有了亲子共读,陪读,建书香家庭,家长配合完成某项作等。
有朋友也经常笑话我,思想有点异常。我一笑了之。因为,对于类似的经验做法,我是不愿认同的。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把一切想得当然、美好,我们又何曾想过家长的境况?
2011年,我在家纺城小学工作,同事们笑言在这里工作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学校间的区别。一次,小黄同学作业没有完成,我课后打电话联系他的家长,好长时间接通。简明告之情况,家长就把电话挂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我诧异!再拨,索性在通话状态——可能被拉入黑名单了。一边的老师告诉我,家长一般都是没有技术的外地打工者,他们每天会到哪里接活,出门的时候心里也没定数的。开着电三轮,四处运送,每天都会在紧张忙碌的体力活中度过的。
我恍然醒悟——对于教育而言,他们首先要生存。如果某一天闲坐在家,不是喜悦,而是失落,为少了一天的生计而失落,也为一家生活的未来而踌躇。他们也想穿着干净的衣服,坐在书桌旁,他们也想老师一有电话就能立刻到达,他们也想结束背井离乡的迁徙,风平浪静的守候,可第二天黎明到来,朝阳又起,所有的想象都会在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的现实下碎裂!
而这些情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何尝想到过?
更多的家庭都是这种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地为生活而奔走!
由此,是否觉得教育有些冗杂呢?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还是小学生,日子也如这些熊孩子淘气,放学后田野,沟渠,高一脚低一脚,没了人影。再大一点,就要帮家里干活,养蚕,烧水,煮饭,甚至下田,父母吩咐了,唯有遵从。那时感觉父母最温暖体贴莫过于放学回来,竟然没派我做活。再后来长大,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倍觉学习的可贵。自己也成为父亲,个中感悟更为深切。
做学生的时候,没有手机,不用微信,也用不着让父母一起帮着做什么作业。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就没有大白天闲着在家的,哪怕刮风下雨,总有做不完的事。母亲不识字,只知眼睛一开,就要手脚不停,也从不检查我的学习。但她的心里一直把学习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成绩不好,将来没有出息的!这是母亲说的最多的话。看到我拿回家的奖状,是父母最骄傲的时候,或许这些是贫寒的家庭里最闪亮的资本。
老师也极少与父母说到话,因为哪怕报名,也是自己搞定。偶尔在路上他们相遇,父母会说:“xx老师,你只管训就是了,我们不护短!”当然老师也不会怎么训。每到放假,是我们最期待的,除了要发奖状,老师还会把平时班里的书报分给我们。即使到了初中,班主任奖给我两本奥数讲义,我也激动不已,一直珍藏。
那时的教育如许简单,现在想起,满是温馨。有时候,简单何尝不是另一种厚实?
我也这样叮嘱老师们,教育,就是我们的事,家长能理解,就是最好的支持,怎能强求过多?
我推崇这份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