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种人,一眼就能记住一辈子。
LY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才听说她,是读硕士时耳闻了解到浙大有这么一位老师。知道L老师很年轻,是海归,很随和。在学术方面很有造诣。
我对L老师的了解,仅此而已。直到我那天上了她的课。
那是去年的此时,我正在浙大攻读博士的课程。LY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是唯一的一节课。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节课是讲学术的研究方法。李老师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本科至博士,她跨越了三个不同的领域。本科在南开,学习环境科学;硕士在中科院,研究经济管理;博士在美国,挑战农业教育。而最终的研究方向却成了教育技术。
学术的认识她就这么把自己的成长清清淡淡地叙述着,她就这么把自己对学术的感情表达着,我却听得入了神。
LY老师说,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人的投资是回报率最大的。我在心里也表示认同,确实,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成长。
一. 话语的力量
1. 研究的美感
L老师特别喜欢研究,她认为研究到一定程度是有美感的。
当时,我们都有点难以置信。初入学术高塔周围的我们,还在门口转悠。为了找钥匙,急得团团转。各种披头散发,姿态一点都不美。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钥匙就在我们的心中。一旦心开目明,打好根基,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一座自己的学术高塔。
2. 为什么你不敢投外文期刊?
L老师鼓励我们,要锁定外文期刊的发表,没有想象地那么难。当读到一定的程度,中文英文能自由切换,就差不多了。另外,国内,国外的专业期刊要全部打通。第一篇成功了,自然就会有第二篇。
好的研究总是探索有价值的问题,并指向未来。
3. 读博士的要求
读博士,是要在你研究的那个领域,成为专家。以后再也不可能给你三年时间,琢磨一篇文章。L老师说,如果能在录取时就开始看文献,那么积累的功力则呈倍数级增长。确实,没有一种努力会白费,没有一滴眼泪会白流。
4. 训练自己的中正
这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学术是非常严谨的。如果提炼出一滴水,你要准备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片湖。而每片湖,必须内隐地通向海。
如果说核心期刊是鄱阳湖,那么C刊就是贝加尔湖。而SCI是什么?自己想。
每一个论点的抛出必须要有证据,环环相扣,毫无主观的臆想和断见。
所有的创意都有一块强大的基石。
其二,就是做学术要以理性的目光来看世界上发生的现象,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这是学者的素养,也是学者的情怀。
学者,是在理性中不露痕迹地演绎着对人类的关切。
5. 读书者,就是强大的自我学习者
这句话哪怕现在念起来,都是豪气冲天。专业期刊是n多的老师,从门外汉到游客,再到主人。阅读是第一步,阅读也贯穿其中。阅读是不需要别人来督促的。阅读,是思想的孵化器。思考,真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一件事。
6. 抽丝剥茧柳叶刀
LY老师回忆到,当年读博时。她发现有太多的问题可以做,这也想写,那也想写,和她的美国导师交流。导师微笑着反问她:“Y,你可以活多久?”她怔住了。
后来才明白导师的意思是,做科研要从一个点,扎下去,像解剖一只麻雀一样。
这样看来,人文社科的研究也很有意思,我们没拿柳叶刀,却依然有着手术刀的态度和精神。
7. 你的胸怀有多大?
做学术,要允许别人挑毛病,激励你往前进。
博士阶段的投稿,可能会有很多次被拒的经历,每次被拒之后,如果不断地反思,则离成功越来越近。
编辑一看选题就知道是不是大路货,因为选题就可以看到思考的深度。
因此,一篇学术文章中,篇幅越小的部分,越见功力。
8. 没有问题是天大的问题
我的导师说,研究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小见大,足见研究者之功夫。
L老师也认为,没有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就值得研究。
二. 脚印的重量
当时,上她那节课,没带笔记本。扯了两张纸,发现每一句话都可以让我咀嚼很久。
在浙大读博的那一年里,我经历了数个心路历程。
由开始的基本蒙圈状态,看到周围比我年轻的人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
每次踏入图书馆,都会被震撼到。顶尖大学的学霸是真学霸,其专注力自律力堪称一流。
而那时的我,阅读毫无头绪,像失去雷达的飞机,到处乱撞。
也不会记笔记,也不会研究方法,到后来总算找到一点感觉时,一年的集中课程学习告一段落,我得回去上班了。
我必须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时间,除了做好工作和顾好家庭,留给科研的时间微乎其微。
相信每一个在职攻读博士的人都深有体会,最难的不是时间太少,最难的是你要不断地切换在三种角色之间。这非常考验人的灵活性和专注性。
当然,还有身体的因素。如果连续熬夜一个星期,必然要生病。我不敢熬夜,但有时又不得不熬夜。因为科研的感觉,稍纵即逝。
老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适用于此,如果三天不阅读,一周不写文章,用LZW老师的话说,就是武功尽失。如果不经过足够的思考就仓促成文,回头看看简直面目可憎。
有时候回头想想,老师们已经到了学术的塔尖,对自己的要求还如此之高,那对于我们而言,又有什么启发?
是经过时间,那些温暖的面孔才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脑海,有些是教授们,有些是我的同学们,但于我而言他们都是我成长中的朋友,给我很多的动力。
在我彷徨的时候,我会想到Z老师对我的厚望;在我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会想起LZW老师对我的鼓励;在我懈怠的时候,我会想起S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就如当头棒喝般一下子让我松散的脊背挺直;
在我打退堂鼓时,我会想起我的导师,对我无比的耐心和细致的指导;在我自我怀疑时,我会想起LH老师的启发;
在我毫无头绪时,我会想起华中师大的S老师;在我孤独时,我会想起和我一起战斗着的伙伴们,GG,XL,XC,等等;还有外系的博士们,心理学的P和哲学系的J,以及南师大的妹妹L,真挚的友谊总能唤醒很多生命的绿意。
他们以思想的力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真诚地谢谢他们。
想起读博后的半年,和Z老师在玉泉校区漫步时,谈起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视角的由之前的懊恼抱怨变成了怎么办,从我这里可以做什么?
Z老师的眼睛闪着光,她说,对,就是这样的!
思维的提升,格局的改变,这是读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当凝成语言将它叙述和表达出来时,已经在内里完成了整合。
路有障碍,心无挂碍。
就如我现在这般写,距离上一篇文章已经很久了。好久没有写这样的文章,觉得手痒。我热爱写作,我最终研究了写作。这是命中注定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然我只能在深夜码字,也会感谢自己选择超越自己的勇气。
在前不久和好友XL的一次聊天中,她提到了全脱产博士的作息,深深地惊着了我。好像每次跟她聊天,都是促使我努力的关键点。
而她恰巧是LY老师的学生,上次的聊天中,她说到,LY老师永远是333状态就已经让我敬佩。事隔半年,这次她又拍醒了我。
扪心自问,我虽然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好像还是不够,时间不够,力道不够。
抬头一看,已经凌晨了,在我入睡之前,会想起LY老师所说的,为学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