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非语关键词:晕轮效应
老胡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概念,大家从字面意思应该能有所理解,就好比我们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周围如果出现一圈光环,就会让我们看起来有些模糊不清。
先讲两个故事吧,一个是老胡亲身经历,一个是历史故事,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做“晕轮效应”。
老胡有一次去一个朋友的公司喝茶,董事长是我的好朋友,公司规模也挺不错,大约每年二十个亿的销售额。
刚坐下喝了一口茶,朋友就叹了口气说:“老胡,现在培养一个人真难啊,好不容易觉得可以用了,突然出个幺蛾子。”
我说:“是啊,培养人,费心费力,也会有很大风险,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了,说不定是替别人培养。”
朋友说:“倒不是流失的问题,我有个不错的区域销售经理,一直把他当销售总监来培养的,现在发现不行,很失望,又没有别的人选。”
我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失望?我记得你是说过有个人是不错的销售总监人选,他怎么了?”
朋友说:“人是不错,但我希望销售总监能有狼性,能带着团队嗷嗷叫,每天想着增长业绩。这个家伙可好,我最近听说他居然信佛,还是资深的居士,这怎么做销售总监?佛家讲无欲无求,无欲无求怎么做销售?”
我差点噗嗤一声把刚喝的一口茶给喷了出来,我这个董事长朋友太可爱了,我看着他,想从他脸上看出来是否跟我开玩笑,但他很认真,而且皱着眉头的样子不像作假。
我接着说:“咱们是朋友,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所以我想问你几点。”
朋友说:“随便问,帮我分析一下。”
我问:“这个人去年业绩较前年有没有增长?今年你定的增长目标他有没有推诿?”
朋友说:“这倒没有,他去年自己和团队的业绩是所有区域中增速最快的,而且今年给他定的增量目标也是最大的,态度还是很好的,毕竟跟我做了八九年了嘛。但是……”
没等把但是后面的话说出来,我继续问:“他有没有积极地见客户?”
朋友说:“有,他拜访客户很勤,经常出差半个月以上。”
我继续问:“他的团队有没有变得懒惰而且没有激情?他自己有没有安于现状不想发展?
朋友说:“这倒没有,团队平均业绩是最好的,他带的人平均年龄比较年轻,还是很有活力
的,所以当初看他带团队好,才考虑培养做销售总监的。他自己也不是安于现状的人,还是有追求的,有时候因为公司战略发展方面的事情还给我写邮件。”
看着我这位董事长朋友,我笑了,最后问:“既然这样,你凭什么说一个信佛的人做不了销售总监?”
朋友顿悟,原来自己过于针对某一点,忽略了事物本来应该的状态,片面的下了结论,其实这就是“晕轮效应”,接下来我们喝茶就愉悦了许多。
第二个故事,是《韩非子.说难篇》中的一个故事,讲卫灵王和弄臣弥子瑕。弥子瑕外貌俊美,说话乖巧,非常得宠。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重,他为了能最快回去看望,连夜假传王召,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后来被别的大臣弹劾时,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
还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替君品尝。后来,弥子瑕年老,不受宠了,卫灵公从不喜欢他的外貌到不喜他整个人的品质,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跟朋友们分享这两个故事,就是想说明,“晕轮效应”就是指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有的管理者看到下属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衣着打扮看不顺眼,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这种情况就叫做带着有色镜去判断,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要随意地给下属打标签,不要针对人,要针对事情!不要因为某一个点,就进行全面的否定。
职场感悟,自我修炼,请关注并分享微信公众号:胡言非语,关注后请加入老胡的微信群,一起直接沟通,老胡会定期将价值五万每天的课程系列与您进行直播分享,也会与大家一起主题探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