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洋文化的日本学者杉山正明,以独特的视角写下了这本游牧民族的世界史,不同于以往学者对游牧民族落后、粗犷的映像,他笔下的游牧民族,坚强勇敢,所向披靡,建立起了一座有一座的属于世界的文明。
“游牧”是更浪漫的一种生活方式?
游牧作为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农业、商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的经济活动,似乎比较自由,杉山正明认为:“游”这个字也许会让人产生误解,它不只是无所事事地游荡生活,还有外出的意思,因此“游”是指迁移,“牧”则是畜牧,也就是“迁移放牧”的意思;“牧民”中文的发音为“mu-min”,微妙地具有悠闲、可爱的音律。
然而,即使在汉语里它有如此可爱的音律,我们也难以忽视游牧民族那背后的艰苦。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游牧者需要逐水草而居,他们需要在更贫瘠的土地(草场,高山)中学会合理分配资源。
“相对于四季的自然规律,游牧生活极端不稳定。夏季有大旱或草原大火之类,草地瞬间荒芜;情况最糟糕时若遇冬季寒流或大学侵袭,险象环生之下,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灭绝…….”
浪漫的代价是那么的大,但想起金戈铁马不如风吹草地见牛羊,大漠孤烟不如鸣笛悠悠留少年。这些艰苦,已不是生命的担子,游牧血液中那首传唱于世的草原民歌唱到: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
马背上的民族——战争的时代
随着作者的笔尖,我们领略了游牧民族在早期战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斯基泰远征军对波斯的征战,最后歼灭八万波斯军队,几乎使其全军覆灭;匈奴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与中原抗衡的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兴衰,作者极力对《史记》进行反向论证,对匈奴社会的刑场发展有了不一样的例证,对于白登之围,他认为:“冒顿假装战败撤退引诱汉。这是游牧民军队最为擅长的伪装逃跑的战术。”“毫无领军才能”的刘邦高兴勇敢地率领全军进行追击。在文中,作者多次描写到刘邦是愚蠢自大的,而大赞冒顿的游牧民族的计谋。他认为白登之围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白登之围正式揭幕了所谓的“游牧民时代”。
历史上的一幕幕似乎在眼前游荡,回顾时代的变迁,王朝地斗转星移,似乎在历代王朝中,游牧民族也占领了一个很大的部分,所谓中原,不单单是一种华夏文化的独唱。
蒙古帝国的世界性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全体牧民都被纳入千百户组织,并被固定于一定地域内,实行“上马则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政策。及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足迹跨越欧亚大陆。“忽必烈的‘大规模建设’”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物流、生产及交通等许多影响。尤其是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政策,也直接地涵盖到非蒙古疆域,并促使陆海两路接轨,导致前所未有之‘欧亚大陆怪圈’出现。”可以看出,在蒙古及其时代,欧亚大陆的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蒙古毫无疑问地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这个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游牧民族,依然存在着许多谜题,等待着历史学者去考证。
如今,我们以一个现代城市人的视角重新温度这本书,依然是会心存对游牧民族及经济的关怀和同情,可以见得,长期存在的这种价值标准让我们身陷光怪陆离的理论里无法自拔。然而,对待历史,我们所需的即是对历史的尊崇,更应是对历史的批判和质疑。无论是农耕文明、海洋文明亦是游牧文明,或许在历史时代他们之中或多或少的失去了话语权,但我们无法忽略那字里行间间映射的贡献和卓越。最后,向那些深埋光辉的游牧民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