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找自己【随笔(十五)】

再见2018

【所见.所思】

        下午带着孩子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一个红彤彤小脸的女孩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暖温带盆地的运城,很少能见到如此纯正的“高原红”。这个有着红苹果脸蛋儿的女孩有些拘谨地穿梭于一群“疯娃娃”之间,我的视线无法马上从她的小脸上移开,并且不停地揣测着造成小红脸蛋儿的原因。

        不一会儿功夫,又一个如同“复制粘贴”的小号“红苹果”,迈着小碎步跑了过来。没等我反应过来,大人版的“红苹果”抱着一个更小的婴儿“红苹果”闯入我的视线。经过对号入座,我确定这应该是一家人。我不认识他们,虽然这样贸然在自己的文里给人家叫为“红苹果”很是不妥,但是往后读大家就清楚,我没有一丝对他们的冒昧和玩笑。

        孩子们的妈妈在一个人少的地方训练最小的孩子爬行,其余的两个不知道撒欢在哪里。看着婴儿的衣服,能确定是个男宝宝,其余两个是姐姐。三个孩子的年龄相差无几,在计划生育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位母亲一定是奔着儿子“一路”生下来的。我看得出她有多疲惫,素面朝天地带着孩子出来玩儿,管着老三,其余两个根本无暇顾及。


        每个人都有追求,只是追求的性质因人而异。在追求自己信仰的时候,女人往往占据着弱势的地位,而且这种弱势会在婚后愈演愈烈。无追求的,或者追求平稳安逸的,有可能万事顺遂,也有可能妥协生活;有追求的,向往一片天地的,想要独立自主的,有可能经过一番“寒彻骨”,最终迎来“梅花绽芳蕊”,当然也有可能败得一无所有……我理解女人为了挣得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自己的行为,毕竟现今社会看似被弱化了的一些思想,在某些角落里还有星星之火。但是,妥协了就真的能收获?其实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一个信仰和追求的问题。

信仰和追求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没有信仰。信仰有大有小,大人物有大信仰,小人物有个小信仰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人此生可能都会在浑浑噩噩中消磨,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为什么说我理解那样的行为呢,因为我不过是在那个边缘挣扎过来的幸运儿,当然我指的不是妥协生活的问题,而是信仰和自我肯定的问题。

        《吉檀迦利》里有这样一句诗:“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诗,我的心是震颤的,怎么会有如此贴合人意的语言,仿佛就是这几年我自己的心路历程,被简单而诗意地总结出来。

        在不停地“敲叩”和“流浪”后(当然这些看似徒劳的经历,几乎是没有穷尽的),我渐渐清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渐渐地将浮华抹掉,捋清楚了生命的实质。我想要的不过是,在实现自我的时候成就别人。这种想法,在我做了老师之后,更加牢固地驻扎在我的心里。

        儒家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在实践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明晰起来——实现自我是每个人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存在着成全别人,但前提一定是“自我实现”。

        2018年是我的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年,如果给我这一年找一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那便是“学习”

        每年都要读一定量的书,但跟今年比起来,书的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从前只读个别作家的书,内容大多以小说为主,故事性强,读完之后以“人云亦云”的理解为标准;现在对所读之书进行了筛选,以文化、语文、历史,以及跟课程有关的背景书籍为主,例如读《三国演义》时,我就刷了《论语》《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等作品。就是刻意跟着教学的方向,看似是为了把每一节课讲好,其实影响最深的还是我自己,通过学和教,很多东西就实实在在地落入到我的灵魂骨子里。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让我无比快乐。一堂高质量的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天都是幸福的,自我肯定的感觉,比别人的评价重要太多。况且在语文这门大学科里挖掘,走到最后都要发人深省、启迪生命,我岂不是成倍成倍地收获,何不快哉!

        2018年里,我一共读了30本书,原计划是40本,拉开那10本差距的是今年后半年的系统学习——有课程方面的,也有自我学习的。课程方面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学习,看了几本大师的课堂实录,也跟着学校教研的步伐,循序渐进地深入到自己的课堂,把很多功夫放在备课上。自我学习方面主要是跟语文脱不了干系的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习上,从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局部深入,当然现在还在学习着,感觉自己的东西太少了,如果不去汲取,有愧于教师一职。

杏坛讲学的意义一定是双重的

        很多人觉得小学语文老师无足轻重,可我总把我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我觉得我的职业重要,我就会以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有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担当了国家的大任,相信我的孩子们,更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需要国家,国家更需要我们中每一个。

        如此看来,我们每个人,整体的信仰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往细了划分,信仰其实是渗透在每个人灵魂里的,也就是说,我们信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我们找到了自己,也就明晰了信仰的价值。

        亦舒在《胭脂》中说: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2018,我也找到了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再见了互相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 来不及说出的谢谢再见了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再见了 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 耳旁又响起...
    凶巴巴的大恐龙阅读 2,981评论 0 3
  • 曾经想过自己的一生要淋漓精致,甜美和痛苦都要最极端的那份,直到体验到那种感觉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有多幼稚。 ...
    逃离者阅读 2,817评论 0 0
  • 文/十月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润。整体给人一种灵动、水色交融、清新亮丽的感觉。 1、线稿 先定好两只天鹅的位置。这...
    鱼的微记忆阅读 4,62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