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积极向上的好少年,你一定加入了不少的社群组织吧。
很有可能还参加了好几个打卡活动,大部分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尽管如此,你还是会觉得有一点收获。如果你有幸能打卡到21天,你一定会感受到——啊,遇见了全新的自己!这样的感受或错觉。
是的,有时候你的确会收获到一些成长,但很多时候你收获到的只是“成长的感觉”而已。
你看到一些人通过打卡写书评成为了身边的大V,普通人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月入六位数,你产生了一种“他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兴奋感,然后你也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
你会得到两种结果。
一种叫达成目标,一种叫没有达成目标。
(你这不是废话么...)
就像你去买彩票一样,也会得到两种结果。
一种叫中,一种叫没中。
和结果无关,在当你试图通过表面的关联系来复制成功时,你已经远离了真正的学习。
这种行为在学习理论中,被称为低智学习。
是指,在不求搞清楚因果结构的情况下,盲目的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
有时候低智学习确实会产生有序性和惊人的个体爆发,达到复制成功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遍的适应性。举个老例子,养鸡场里面有一群鸡,第1天主人来了,撒了一把米,主人走了;第2天主人来了,又撒了一把米,主人走了;一直持续了21天。第22天,主人又来了,这群鸡欢天喜地的跑出来,主人这次没有撒一把米,而是带走了其中的两只,这两只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
低智学习者常常有两种行动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试错隔离。
通过实际体验,观察结果,回避可能会造成再次受挫的行为,隔绝任何与失败相关联的属性。在网上听过一次公开课,体验很差,从此再也不听任何网上公开课了;在淘宝买过一次东西,质量很差,从此再也不再淘宝上面买东西了……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小伙伴,不知道你有没有躺枪。这里想向微商朋友借一句话——你都不知道你错过了什么。
第二种策略是模仿成功的人。
最近我有个朋友想去考CPA(国际注册会计师),理由是周围的人都在考,听说考了这个证以后只需要挂着就能赚钱,这种死钱不拿白不拿。我就问她是学会计的还是现在在做财务工作。她说都不是,她是做行政的,看到周围几个姑娘都在考这个证,虽说这些人都是财务线的,但看上去也没比她厉害多少。书反正买好了,行政也不忙,每天看一点点也就差不多了,打算明年考完。我没有开口说,我周围一上海财大毕业的姑娘,四大背景,前后考了五年,不是牛人,但也绝不是渣渣。
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周围好多人都在写手账,要不我也学学手账吧,说不定也能成为手账达人吖,你可能看到了别人看似简单的教程,没看到她背后十年的绘画功底;那个谁公众号粉丝破万了,要不我也写点东西赚赚外快吧,你也许看到了他辛苦码字走到今天,你没看到的地方,人家在媒体行业混了好多年。
据说最近有个段子:你看到好多人都去报了一个课,你也跟风去报了,上完之后你才发现,就你一个人付了钱,其他人都是分钱的。
问题来了:如何走出低智学习者的韭菜地?
好。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时,事情就已经变得简单了。你只需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
高智学习和低智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去搞清楚了事情背后的因果结构。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只猫,不小心碰到了一个滚烫的铁锅,被这个铁锅烫伤了,那这只猫以后就再也不会靠近铁锅甚至铁锅疑似物了。
放到我们学习中来,那些上过一次线上课程就一棒子打死所有的线上学习方式的同学,是不是有一点像那只猫?高智学习者则会问,这个课为什么这么糟。是讲师讲得不好,还是平台体验不好?搞清楚原因之前,你是在逃避未知的危险;搞清楚之后,你就可以理性的选择和排除了。
很多时候我们所见的事物仅仅是冰山之上,而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冰山之下的部分,需要去挖掘现象背后的逻辑,没有那么简单粗暴,没有那么“马上就能成功”的兴奋感,但这种洞察力,会让你离开“买彩票”式的低智学习,变得越来越智慧,懂得选择,真正拿回人生的自主权。
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本质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先后。通过低智学习行为,在一次次的试误避害和模仿复制中,我们从智人进化成了现代人类;通过高智学习,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有觉知和选择权的存在。
低智学习,让我们得以活下来;
高智学习,让我们开始活得明白。
【改变一下】
在过去的2018年里面,你有过哪些低智学习行为?盘点出来,让剩余的2018,过得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