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5首发林烟阁)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来自于人与人的相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最难修的功课。而其中,与亲人,爱人的相处,又是智慧中的智慧。
因为在乎,我们不能简单的让利益挂钩或区分,因为在乎,我们会不自觉的给予过多的期望,或者索取更多的回报。然后,终究迷失自我,或困扰他人,不得宁静。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是华语世界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的作品。书中主要讲述我们如何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与父母,孩子,爱人的关系。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学会爱的艺术,尊重父母与孩子的世界,穿过生命的暗涌,诚实的接纳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书中有太多奇妙的观点,也有一些我所不能理解的意思。这必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身心灵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娟娟秀字,就能大彻大悟的。跳过那些是懂非懂的功课修炼,有些观点还是一点即通的。
不要背负父母的痛苦
80年代的人,大概都能理解什么叫父母的痛苦。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免不了充斥着父母声嘶力竭的争吵。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知识缺失。日子只剩下艰难。彼此的沟通简单粗暴。这是环境使然。
从小看着父母的无能为力长大,总感觉到生命的几许悲怆。终于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我们,总希望能为父母做点什么。例如给他们衣食无忧的日子,例如让他们温馨甜蜜的相处。但是,父辈的相处模式已固化,虽然几十年如一眨眼间,但改变,依然没有出口。
于是,我们心心念念,想要帮助他们快乐,而自己无法快乐。我们的下意识里,不想自己成为父母那样的男人或女人,不想再遇见父母那样的男人或女人。而最终,我们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唯有坚决的将自己撇清来。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但,绝不参与他们的生活,也不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我们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爱,是接纳,不是改变。不管对谁都一样。
只有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才能引导别人,只做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自然就无需他人牵挂。没有牵绊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人生!
适时调整期望值
我们或多或少,对身边的人都有着期望。
对老板,期望他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委以重任,回报丰厚的酬劳;对同事,期望他能信任自己,觉得自己有趣,能够精诚合作;对爱人,期望他能英俊潇洒,有能力有担当;对孩子,期望他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有这么多期望的我们,一不小心便会被期望淹没,患得患失。其实,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不由我们控制,我们都无法去寄予期望。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招来烦恼。
如果能及时悟透,期望只是自己单一的想法,别人并没有义务这样做。所以别人满足或不满足你的期望,都是情理之中,我们都能接纳。日子便会好过很多。
最恰当的做法是:我希望你能这样做,但如果你不能这样做,我也没关系。期望就意味着落空。而希望可以激励我们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就算没有成功,我们还是可以生活在平安喜悦之中。
婚姻中的四大恐惧
一段美满的婚姻关系,是每个成年人都努力追求着的。除了个别游戏人生的情场老司机,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有一段稳定,甜蜜,温暖的婚姻关系。
我们甚至因此而迷失自己,恐慌,不知如何是好。爱多了会廉价,不被珍惜。爱少了,会失去味道,遭人嫌弃。怎样才能爱的潇洒自如,又像毒药一样让人感觉神魂颠倒不可或缺呢?
其实我们可以绕过神秘而繁杂的亲密关系,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挖掘出婚姻中的四大恐惧:不被尊重,被利用;被忽视被抛弃;被淹没找不到自己;沉闷无味。
我们害怕被利用,这其实是一种旧伤。或多或少与往事有牵连。我们要学会对事不对人,要敢于清理伤口,告别过去,面对自己。要学会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害怕被抛弃源于自己的不自信。从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心性稳定,自己能驾驭的人。不要贪图什么华美,要懂得量身裁衣。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不要冥顽不灵的去想什么应该。
我们对他人,要避免应该的思想。没有谁应该要对你怎么样。只有自己,应该要做好自己。不活在别人的想象或要求里。做真实的自己,才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味道。随着时光日新月异的改变,才能让自己的味道历久弥新,永远不会乏味无趣。
心灵的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看完这本书,至少懂得了:一切喜怒哀乐,都源于自己。也只有源于自己,才能理性的对待,和自己和平共处。不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不对他人过多的期望,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执念,接纳他人的不同才是放过自己。
自己的目标前进。就算没有成功,我们还是可以生活在平安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