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在单位食堂。一个同事说起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议论。说的是县城里一个30多岁的女人,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两男一女四个骑友,从新疆的叶城出发,骑自行车到西藏的拉萨,全程2800余公里,历时40余天,其中还穿越了300多公里的无人区。
大家纷纷称赞女汉子、女强人,内心强大无比,定将战胜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对此,我认同。
也有人说她无事找事,两千多公里,300多公里无人区,可能遭遇狼群,可能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意外,是不是吃饱了撑的。对此,我坚决反对。
不错,将近3000公里的骑行,不说穿越无人区也不说可能遭遇狼群也不说出现其他意外,单就这个漫长的行程,想来就十分恐怖,对于我来说,肯定是要退却的,我不敢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人家是有备而去。她一直喜欢骑行,有丰富的骑行经验,有相当的骑行经历。为这次骑行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每天坚持10多公里的长跑以强化体能,和骑友分头准备野外住宿的装备、器材、药品、食品,认真制定骑行计划、应急预案等等。我因此认为他们这不是冲动更不是盲动,他们的这趟旅行应该是那条线路上的各色风景、各种神秘乃至各种意外,对他们内心伟大的召唤。去了,心安;不去,遗憾。
每个人的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在对他呼唤,引领他前行。而前面的道路曲折坎坷,有不可预见的风险。这些年看过不少驴友因为探险而命丧黄泉的报道,深为他们扼腕叹息,但是这样的消息曾经阻止了探险者的脚步吗?没有!珠穆朗玛峰的冰雪风暴高寒缺氧,冰雪中偶见遇难者的遗体,吓退了攀登者的脚步吗?没有!
加入简书,其实也是一趟旅行。只是这趟旅行没有终点,因而道阻且长。我想每个简友也都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呼唤,有备而来。我来这里50多天了,每天都按照当初的想法踏踏实实地看书写字。虽然有收获,但是更多的是觉得累,曾经有过对自己产生自讨苦吃的揶揄,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疑惑,也有还能不能、要不要走下去的彷徨。
昨天下午,因为写作内容涉及端午节,我便在简书上搜寻有关端午的文章来学习借鉴,果真见到一篇好文章《流光容易把人抛,岁岁端午,今又端午》,一个叫风吹花海的简友写的,我阅读之后写下评论“佩服!一个节日在您笔下如此多彩多姿、芳香四溢!”因为这篇文章打动了我,进而又看她写的其它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十分精彩,然而却读者寥寥。有一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孤独如影随形》发布于9月4日。这是多好的文章啊!可是正如标题,孤独如影随形,在简书的茫茫海洋中,阅读居然为零。我摘录了其中一段文字,加上我的想法加以评论“有的事,我不愿意说;有的事,我说了,你不愿意听;有的事,我说了,你不懂。 还有的事,我说了,你懂了,但你却不回应我…我写了,也没有人看……因此,你就不愿意更新了?”
晚上,风吹花海给我回了简信,“这篇文章我是用心写的,文章只写给看得懂的人。您来过,文章就没白写。”
我读出了她的心思。其实,这和我的心思一样,也许和大多数简友的心思也一样。有人说,这是一个不发出声音就不会被别人关注的时代,因此我要拼命呐喊。呵呵,如果来简书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呐喊引起他人的关注,最终,会被人抛弃。我觉得自己不自觉地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使我产生了困惑、迷茫、彷徨。
把自己之前写的《我为什么要写简书》打开来又看了一遍,最后一句“找对了方向,就算走得慢,总会走到目的地”让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中我表明了初心,可是走着走着,居然把初心给忘记了,不由得自嘲急功近利。
庆幸从简友的文章中得到教益,让自己清醒;庆幸早餐收获了满满的精神食粮。
来简书就是开启一趟漫长的旅行,也是一趟永远在路上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