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陆澄问王阳明“上达”是什么东西,王阳明说:“朱子教人,每次讲到一些精微、细致的天理的时候,就会说这是上达,你们现在是先不要学这些,这太难了,你们还是先去学下学吧!其实那些眼睛可以看得见、耳朵可以听得到、嘴巴可以说得出、内心可以得到的学问,都是下学。而眼睛不能够看得见、耳朵不能够听得到、嘴巴不能够说的出、内心不能够想得到的学问是上达。 ”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想 那么“上达”和“下学”就是两样东西了,为此王阳明又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 “下达”“上学 ”:我们每天给树木浇水、施肥这些我们能够做的出的便是“下学”,而树木日日夜夜每天的生长,变得枝茂叶繁,这就是“上达”,那么人们要选择哪一个而重点学习去用力呢?事实上“上达”是在“下学”里面的,凡是可以用功学习的 全部都是“下学”,其实只要我们进行“下学”,就可以使“上达”的这个树长得越来越高 冲向天空,因此说 我们需要尽力的进行“下学”,要不然不能够思考的“上达”要怎么领会呢?这“下学”和“上学”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无法分离,只能是为一体的,就像“知行合一”一样,他其实并不是我们进行普通的学习,要不然就是“乱学”,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背公式、写数学题,而是“养静”、“克己”,使自己的心坚定下来。
其实我们也可以和我们比较讨厌背的公式,单词,这些需要背的硬性东西,但是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真的是让人讨厌的吗?它是数学家呕心沥血所发明创造出来的,我们就可以把“照镜子”和“磨镜子” 归为“下学”,而我们所“照”出来的东西本来的样子呈现出来,就是“上达”,我们进行学习也就是“照镜子”“看镜子”中呈现出它完美的像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上达,领悟天道,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办到的,每个人都可以追逐星光。
可是在帕拉图看来,他把世界分为了两层,一层是“形而下”的世界 ,一层是“形而上”的世界 ,在他看来“形而下”的世界是现实中的世界,并不完美,不够可靠,而“形而上”的世界是由理性构成的,是最完美的世界,在那里的东西是人们见的多了,然后想象出来的东西,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当然 虚拟世界更让人喜欢喜爱了,但是人怎么可能会脱离现实而进行生活的呢?所以说,只有现实世界最可靠,只有在“下学”中“磨镜子 ”、“照物体”,才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接近大道。
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不只是可能只有他自己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且能够伸出“指月之手”,指引大道的方向,但不能够 把大道给展现出来,所以说,想走完这一条大道确实也很远、很难,但这些并不能让我放弃这个遥远的目标,现在就开始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