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督徒——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看宗教氛围浓厚的《冈仁波齐》,应该更能体会这部电影中关于信仰的部分。反正,我在电影院里从头哭到尾。
很简单的一部电影,或者说根本是一部纪录片,十几个不同的藏民,有孕妇有孩子有老人有屠夫有一只胳膊不好的人等等,一起磕长头去转冈仁波齐这座神山。他们从家乡开始,由一个人开着拖拉机,其他人磕长头上了路。磕过雪地,磕过油菜花地,磕过被大水淹没的路,磕过泥石流的盘山路……期间有人被砸伤了腿,孕妇生下了儿子,拖拉机被车撞坏不得不丢弃由大家合力推着一老车行李,到了拉萨没钱继续前行只得在拉萨打工,最后一行人到了冈仁波齐,爷爷死在了山脚下。
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群人磕长头的动作,以及他们每晚临睡前念唱的经文。
很多年前,在电视里看过介绍藏民磕长头朝拜,那种磕头是整个人趴倒在地上,每走几步就趴一次,非常累人。那时我想,多可悲的一些人啊,用这样愚昧的方式去表达虔诚。后来读了一些佛教的书,对佛教有了一点点了解,及至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真的是震撼到了。才几岁的小女孩说头疼,男人们说头疼就不用磕了,孩子妈妈说,要磕,磕头长见识。提供他们住宿的老者说,磕头要用虔诚的心去磕,不仅为自己,也为众生的平安。他们真的是在用磕长头的方式表达虔诚以获得对自己的平安和祝福吗?这么说并没有错。但——磕长头真正的目的和意义难道不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生发出敬虔之心吗?
据说电影播出之后,有不少人想去冈仁波齐转个山,感受一下那种神圣。昨天还看了篇文章,说有人想带自己的孩子去,最后没能成行。我觉得,那些磕长头转山的藏民并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我们以为去神山转个山磕个几下头苦待一下自己就能脱离眼前的苟且获得心灵的净化,可不要忘了片中那个小女孩,她虽然不是自己提出要去磕头的,但是她跟着大人一起坚持到了最后,她对坚持不下去的大人说加油,她每天晚上跟着大人们一起念唱经文。一时的圣地游转山磕长头并不能净化心灵,真正能净化心灵的是,你看见或者说你相信有一个至高的神圣超越眼所能见的世界,对这种神圣的追寻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你的生命与性格。
在电影中,让我感动到落泪的正是对神圣的追寻。拖拉机坏了,女人们在前面磕长头,男人们推着行李往前走,走一段路放下行李,又走回头去磕头。遇见了前面路上积水成河(应该是冰山上化下来的水吧),大家愣了一下,然后脱下外套磕过去。那个屠夫,磕长头时遇见前面有一只虫,因着他对自己杀生之罪的忏悔,他等那只虫过去了再往前磕。这个屠夫很有意思,影片一开始拍他如何杀死一只牛。杀完牛之后他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扶回去。问他为什么喝酒,他说因为杀生之罪让他难以承受,所以喝酒逃避。为了赎罪他加入了磕长头的队伍,为了磕长头他戒了酒。
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到藏民的淳朴。这支朝圣的队伍,在路上被人邀请去喝茶;被老者邀请住到家里,他们帮他耕地回报;他们也提供给过路的朝圣者们茶和住宿;在拉萨,客栈老板娘请他们帮忙磕十万个头,让他们免费住了两个多月。我想,老板娘凭什么相信这一行人会为她磕十万个头而非空头支票?邀请他们喝茶和住宿的人凭什么相信他们不会偷抢,凭什么要花自己的财物去帮助这一队人而非一两个人?他们又凭什么相信他们招待的人不会偷走他们的财物?他们又凭什么相信在这支朝圣队伍里不会有人怀有异心?就凭着大家都是相信同一个神圣,大家都是走在同一条朝圣路上。
周国平在《有所敬畏》一文中写道: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著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也会失去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这一行人走的是国道,国道上车来车往,小轿车,面包车。到了拉萨之后,画面里出现了每个大城市都有的铁护栏,人行道上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晚上的酒吧街灯红酒绿,播放着最流行的歌曲。队伍中一位18岁的小伙子还去发廊洗了个头,搭讪了一位虽然讲藏话但看起来不像藏民打扮入时的姑娘,他问姑娘要不要一起去冈仁波齐,姑娘说不去要看店。这些场景与情节的设置,是否暗示了进藏公路铁路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于西藏传统文化的冲击?
影片的结尾,朝圣的队伍终于到了冈仁波齐,爷爷死在了山脚下。这一行人虽然有一丝悲伤,但还是平静地请来了喇嘛为爷爷施行天葬。他们说,爷爷能死在圣山脚下也算幸福。没有眼泪没有哀嚎,他们搭了两座石堆系上哈达,磕长头离开。
这样的结局算是圆满。不过,这一行人是否磕长头走到了冈仁波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行人走向冈仁波齐的那个过程。
相信有一个至高的神圣超越眼所能见的世界,用你的生命去追寻祂,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表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