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学习、做手工、玩需要动脑筋的玩具时,是不是常常说“我不会”,“太难了,做不了“,”爸爸/妈妈这个题怎么做?”,“爸爸/妈妈帮我做一下吧。”
碰到棘手难题时习惯于使用负面语言来寻求帮助,或者是缺乏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又或者直接逃避。表明孩子不愿意思考,不愿意自己寻求答案,这时候,父母动手帮忙并不是最好的途径,鼓励和引导他们向前更进一步,对孩子的发展更为有利。

听到孩子这些话,父母该如何回答?不恰当的交流可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困难,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因此要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
1 鼓励的话语要有效
有些时候,孩子碰到问题习惯性地说“我不会!”父母自然希望孩子勇于向前“你还没努力试一试,就说不会。你应该先自己去做一下!”话语之间都是让”你“一个人去做,没有考虑孩子当时的感受。
2 避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教
“你明明可以的”,“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有办法的。“
父母以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孩子的感觉,或者说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孩子应当具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3 不应当指责
孩子提出问题,在父母看来都是很容易完成的事情,或多或少总能激起父母的怒火,存在情绪时就会生气“这有什么难的”,“不是是都学过/做过吗?”从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缺乏同理心,更无法让孩子接受,也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碰到困难,爸爸妈妈试着进入他们的世界,把它成自己的事情,诚恳地和他们一起用孩子的眼睛来看待问题,以破解孩子的无助、困惑或者逃避。
1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和孩子的谈话,“我们”代表了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边,而不是他一个人孤单地承受内心的痛苦。
2 ”我也不是一下子就会的“
告诉孩子大人也并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也需要学习,同时只要想方法去做,就能够一步步接近目标。
3 ”看看是哪里不会呢?“
注意语气,平静地反问他们,因为孩子说出负面话语,已经有了情绪,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接纳,只能激起更强烈的情绪,加深负面思维。用具体的话语带着孩子去分析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有时候,碰到孩子就是想逃避做功课,而故意说”不会“,可以凭借具体的操作来打破他们内心的阻碍,而不至于发生亲子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