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终于如期而至。小朋友们第一次在中国与祖父母们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两个小财迷的本性大暴露。每一次走亲访友回来后,就乐此不彼地数钞票。
有了钱之后,两人就琢磨着买些什么。好吃的当然不在话下。老二年纪小,对钱的概念比较弱。当知道他的压岁钱足够购买他心仪已久的照相机后,果断地让妈妈给他网购了一台。老大比较会精打细算,消费更趋于理性。常常能权衡利弊,克制消费欲。
这周妈妈带小朋友们逛了上海著名的福州路书城。两人揣着压岁钱兴致勃勃地去到书城。挑选了好几本书准备购买。根据妈妈以前网购图书的经验,网上的书籍很少需要原价购买。孩子们挑选的这些书自然也不例外。两人看了网上的价格后,权衡了迫切需要得到的心情,与节省的价钱,同意让妈妈给他们在网上订购。当然,妈妈也能体会小朋友不只想看书,也想自己消费一把的心情。最后让两人各挑选了一本最想得到的书在书城购买。
除了中文书籍,老大也挑选了几本英文书。有意思的是,老大一眼相中了福尔摩斯。虽然,福尔摩斯是不错的小说。比起历史类,经典类,妈妈一般不会主动给小朋友挑选这类书。既然,孩子自己挑选了,妈妈也没有执意反对,很期待看到小朋友与福尔摩斯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上周妈妈去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吟诵学习。妈妈不在身边的四天,据爸爸讲,小朋友很配合。每天自己完成妈妈交代的学习任务。临睡前还帮忙收拾客厅。
听说我去参加了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程。群里的几位朋友都挺感兴趣的。希望我介绍一下课程的细节内容。在此,我把自己上课的笔记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的徐健顺老师是国内较早推广吟诵教学的学者。他的团队曾经走访了上千位有过私塾教育经历的老人,对他们的吟诵进行采录。徐老师的团队结合古代文献,对比吟诵录音,对吟诵开展了深入的学理研究。他们总结了吟诵的规则,向当代揭示了真正的古代读书法,唤醒人们重新审视中文语音的意义。
上课的第一天,徐老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什么是吟诵。“吟诵”一词的由来,以及吟诵是如何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渐渐消失的。
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即古代的“读”。 在古代,所有的私塾都是吟诵着教学的,吟诵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基石——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因此古人把上学叫做“读书”,把文人叫做“读书人”。因为学习的基本形态就是“读”,即吟诵。
“吟诵”一词由叶圣陶,赵元任在1941年发明。
自甲骨文开始,中国文字就带有符号。这些符号也就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包含吟诵的符号。1928年,蒋介石,蔡元培改中国标点符号为西方符号。
古代儿童读的书有吟诵符号,等到掌握读法后,这些符号就不需要了,所以成人读的书没有符号。
吟诵存在于语文课教学中直到建国初期。1953年,在学苏思潮下,吟诵从语文课中被删除,从此古诗文没了教学法。
2016年,吟诵列入教育部“十三五”工作规划。2018年,国家语委列吟诵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第一天,我们练习的是白话诗的吟诵。吟诵原本是用于古诗文的。但要吟诵好古诗文除了需要掌握吟诵规则,更重要的是理解古诗文。而要理解古诗文就要有国学功底。对于当代绝大部分人来说,国学是学习吟诵的最大障碍。为此,徐老师的经验是大家先绕过国学,从我们能够理解的白话诗开始,
白话诗吟诵的规则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按照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判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高低快慢,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高低长短。
第二天,徐老师以吟诵三问开头。
1, 吟诵有价值吗?
2, 必须要吟诵吗?
3, 必须要这样吟诵吗?
以上三个问题是初接触吟诵的朋友一定会问的。对于第一问,答案是直接吟诵给他听。第二问,答案是必须。因为汉语语音有义。读错就会理解错。第三问,答案来自于四声(平上去入)对五音(宫商角徵羽)理论。徐老师团队吟诵样本的采录,古文献,学理研究证明今天这样吟诵是正当的。
所以,今天读古诗文必须要吟诵。
汉字音,形,义一体。 在中国几千年的汉语研究中,音义关系是作为一种传统和常识明确存在的。
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清 王引之
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分之中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 ——黄侃
至清代,段玉裁、戴震、王念孙等人继承“音近义通”,提出“声义同源”。
文字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不但同声符的字可以同源,甚至义符、声符都不同,只要音近或音同,也还可能是同义的。——王力
同源字串教学法:有理,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而且了解中国文化。有趣,画写识读,丰富多彩。有效,快速识字、大量识字,还可以防止读错音、写错笔画。
中古音的声母与现代汉语相比,其发音和分类有变化,但变化不太大。因发音时长短暂,声母在古诗文中的涵义不明显,一般只在发音部位重复出现时,才显示出某种情绪涵义。
中古音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相比,其发音和分类有变化,但变化不太大。
韵母至今最大的变化,是辅音韵尾的大量消失,尤其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
古代所谓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的组合。声调不同的字是不押韵的。
作诗用平水韵。声律启蒙帮助记忆平水韵。
入声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西北部地区的方言保留入声字。这些地方的方言判读入声字准确率可达95-98%。
入声字不要读成去声。情绪被改变。入声字读短即可。
古代读书人不用方言读书。使用的是文读语音。
备注: 感谢徐健顺老师提供的吟诵课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