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示弟立志说》以后,一直在反反复复的念着这几个字: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反思自己一贯以来的傲慢之心。虽然很小就学过文言文,但是确实是为了求学考试硬着头皮机械地朗读背诵,以至于一毕业就把之弃于角落。并且随着接触的学科越多,以及外来的思想的冲击,愈发觉得国学不过是老一套的东西,而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见多识广”,总要接触最新最前沿的才是对的。然而在岁月里,新的任何事物总是很快就被淘汰,把人自己本身之于历史当中,更是犹如浮萍,很快我找不到自己的了。过分讲究效率,追求“科学”的路上,我陷入另一种“迷信“,更是在无常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割裂了自己。于是在自愈的路上,开始学习心理学,然后慢慢过渡到接触儒释道。我不敢说这是否最终能够让我得到自己有关生存命题的答案,但是目前目前最大的感慨就是“打脸”了。历经千年遗留的文字是有力量的,不是说我了解到的接触到的学问越多,就真就有文化了。知识不等于智慧,何况就连知识本身也谈不上掌握。
阳明先生说 “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入门学习,首先我得信,信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味用西方的质疑精神来挑战,那如何能真正的放下自我狭隘的偏见和无明来见到事物真实的样貌。也不是说全然接受,重点是保持谦卑的态度虔诚的心来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此这般依然有存疑,才是真正与己不和,方可弃之。有些道理有些事情,慢慢来才能体会的更深,践行的更远。你看捡芝麻丢西瓜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但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能有几人做得到。知行合一很难,但很难不代表就不去做,更是要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理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