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了解到以下内容:
什么叫"看得见"?
"看得见"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怎么写的能"看得见"?
什么叫"看得见"?
这里说的“看得见”,并不是说看得见你的文字,而是说看得见你用文字呈现出来的那个场面。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能够在脑海里再现你写到的东西。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简单的说"看得见"就是要有画面感。
"看得见"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咱们先来欣赏几组“看的见”的作品,从而能够让你很清楚的明白:什么是“看得见”。
1.古诗词
经典的古诗词一般都有画面感。让我们能够带入其中,感触里边的景和情。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相信你一定会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是不是已经开始随着文字而浮现一幅幅画面?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而是描绘一幅幅图像给你看,然后你就真的看到那个风景了,你从这个空寂的风景里是真的就看见了他那份独有的宁静跟自由。
再来看一首韦应物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幅幅的图画?
再来欣赏一首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刚读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面是不是闪现出来这样一幅幅画面——枯藤缠绕着老树,上面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不远处几户人家隐约可见。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踯躅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古诗词里面有很多,不胜枚举。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语言可以让我们,能够“看得见”。
或许你会说,再怎么看得见是别人写的,我怎么能够写到能看的见的文字呢?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
怎么写的能"看得见"?
那就是:要用文字描绘图像。就像开头所说的,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看到一幅图像,如身临其境。
1.用具体的细节刻画。
既然说要用具体的细节刻画,那我们就得要善于观察和比较。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无法捕捉到,让形象立起来的小细节,小动作。
我们来欣赏一个经典的写爸爸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选择爸爸的背影来表达他爸爸对他的爱,还有他对爸爸的思念。文章写了,爸爸为我买橘子这个事情。我们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个片段,作者是如何描述爸爸为我买橘子的?很显然,他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让那些动作一一在我们眼前浮现,我们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肥胖的老人,在我们眼前笨拙的爬月台的场面。
具体的细致的刻画可以让读者“看得见”。
2.使用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化抽象为具体,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我们来欣赏一组大师级的手笔。
“他试着思考,可是思绪一团混乱,像许多蝙蝠飞成一团。”——斯蒂芬·茨威格《一颗心的沦亡》
我们不知道思绪有多么混乱,这是很抽象的但是我们知道许多蝙蝠飞成一团的景象,这是具体可感的,当我们看到那飞成一团的蝙蝠,那种混乱的形象的场面,就已经感觉得到那思绪有多么混乱了。
“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条裙,张着两脚,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这里采用的喻体是我们很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事情,而且是我们熟悉的,这样就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
小结:
本篇文章主要阐释了
1.什么叫"看得见"。
2."看得见"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3.怎么写的能"看得见"。
(1)用具体的细节刻画。
(2)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下一次咱们就好好聊一聊,怎么可以做到具体细致的刻画,又如何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呈现画面感。让文章写得“看得见”。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