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内心丰足,是孤独的良药
作者:空花
摄影:空花
图文转载请联系作者,侵权必究,谢谢。
若是说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有什么较大的区别,我十分赞同周国平先生所说,“哲学不让你满足,反是要让你警醒,直面人生的疑惑,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答案。”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越。”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不禁陷入沉思。我在想:一直以来,我究竟是强者,还是将“孤独”作为自己怯懦和逃避社交的借口?
记得刚入大学那阵,我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那时候,我想成为许多人,为此奔波,为此受罪,手忙脚乱,一事无成——我想成为许多人,却唯独不想做我自己,因为那时候的我,着实嫌弃这个不善言辞、不懂交际的自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我天生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这等感同身受,让人心生慰籍。但是,我不愿就此满足,不愿将这位尼采哲学研究学者的文字当作鸡汤一品。为此,我拜读了周国平先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人与永恒》。
我想,在我的生命中,曾有许多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却鲜有人真正留在我心里。大多数时间,我似乎都是自私又功利的,因为我不愿花费自己的时间去经营一段不被自己看好的或是觉得会无功而返的感情,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如村上春树所说,“如果注定失望,何不从未希望,何不一直孤独。”
在《人与永恒》的“孤独”一节中,“乏味”一词似乎成了孤独者为其自身不宜交际作辩护的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在我看来是乏味无趣的。对于他人的见解和感叹,我往往选择沉默,这并非是我与生俱来热衷倾听,而是我不明白,这世上那么多事情可以用“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来诠释,为什么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去重现呢?
“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慨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
在这之后,我便常常与他人之间产生一种疏离感。他人或是觉得我不易接近,或是觉得我见识短浅,总之与我为友,似乎毫无意义。
在这段漫长的被疏离的岁月里,困惑和挣扎伴随而来。我渴望他人的理解,又不明白他人为何不解。世人千千万,莫非只有我过得如此孤独?
后来,当我逐渐习惯、接纳了这个“特立独行”的自己,或是说因为长时间沉寂在这种沉默的世界里,我那些企图反抗的棱角都渐渐磨平,总之,我认定了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但是,这不代表我认定了自己是周国平先生所说的“弱者”。
相比于以上,我更喜欢周国平先生的另一句话:“抑郁使我成为诗人,烦躁使我成为庸人。”
当一个人真正接受了他的缺点,便再没有人能用此来伤害他。我想,从我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以来,我便成为孤独强者之路上的行者。
我擅长独处,喜欢独处,又为什么要逼迫自己挤进喧嚣的人群,逼迫自己为那些乏味无趣的人和事强颜欢笑?
周国平先生的文字,使我坚信我的天性适合过沉思的生活,我唯有先修养自己的内心使其丰足,使其超他人十倍百倍的深刻,才可以带着这颗心去活动,说出两三句像他人那样侃侃而谈的话语,唯有如此,才使我不觉无趣,心安理得。
周国平先生说自己游览名胜,往往记不住地名和典故。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记性坏这一大悲哀,我也曾跨过山河大海,看过与脚下的土地不一样的世界。但是我无法像外倾的人那样,将一次旅游经历前后熟记于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吃所想信手拈来便是一篇临场发挥的演讲稿。我也没法儿像众多女孩那样,各种化妆品、衣服的品牌都熟记于心,常衔于口。甚至,许多电影、音乐,我都只记得其中令我动容的部分,却难以将它们的名字一一道来——由此,我丧失了许多侃侃而谈的资本,却活成了周国平先生笔下“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
是的,孤独的强者,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他在宁静的独处中辨认自我,对自我负责。
而我,还与这样的心境相差甚远。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说到底,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面知晓自己是一个适合沉思、适合从自我生命和自然中感悟人生、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安于这种孤勇的强者之路的现状,这人间的温暖,再冷若冰霜的强者都会憧憬,何况是我。在这种生性内敛和渴望温情的矛盾之间,我的表现总显得不合时宜、不符人设、不对画风。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三两个倾心相交的朋友,有一份真挚而动人的爱情,有默默伴我去成长的众多家人,这一路上,他们固然不能时时刻刻在我左右,但是,因为他们,我有了更多了底气,将自己活成他们生命中一道平凡又靓丽的风景线。
原来,这人世间真正的温情,是不会去嘲笑、伤害孤独的,它只会成为强者的铠甲和臂膀,助其在优秀的道路上更加优秀。那些可望不可及的,不如就此放下吧,孤独者的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他们不将时间花费在寂寞和消遣上,而是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活成了诗人和哲学家。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但是,爱并不是孤独的解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有的人选择用喧嚣治愈孤独,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孤独本身。有人陪着,固然是幸运的,但心灵历程终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人世间的温情,大抵都止于拥抱。
能真正治愈我的,恰恰是那些与我毫不相干的万物生灵——如果,文字也算是一种生灵的话。一场惬意的旅行、一个喜忧参半的故事、一组富有创意的照片、一部关于自然万物的纪录片、一首道尽千古历史的诗,是这些,使那颗凋零的心从此鲜活。
而那些我曾想成为的人,曾想过的生活,依旧让我热爱和向往,但是,出于善待自己的考虑,我不想在那些本不属于我的道路上苦苦挣扎了。
为了不使我那颗时而躁动的心无处安放,我主动与那些自己钦佩、仰慕的人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总觉得唯有如此,才不会使我们之间那份美的感觉生出别枝,若是因仅有的一份了解而对对方怀揣十分的好感和敬意,甚至是一种惟妙惟肖的爱意,何乐而不为呢?
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亦如之所言,“在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隔着无限的距离,爱便是走完这个距离的冲动。一旦走完,爱也就结束了。”
我深知,自己终究是个俗人罢了。孤独的强者,只是“超我”的理想状态。我不是诗人,亦不是哲学家,只能姑且算是雪小禅所说的“写作者”。
她在写作者一文中,引用了高更的一句话:“立于深渊旁,却又不跌入其中。”我想,不论对于谁,这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观念,淡看繁花不惊,云卷云舒。
而我,也更愿意用雪小禅的文字聊以自慰,“真正的写作者应该是这样,她的内心丰盈,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很过分的羞涩或笨拙。”
孤独,是一首诗,一壶老酒,时间越长,越有味道——因为沉淀越多,内心越是丰足。
内心丰足是孤独的良药,它或许治不好孤独,但却能使孤者成为强者。
此篇,就当是我为自己的乏味无趣所找的借口吧。
然而这句话不是我用来聊以自慰的。
而是说给你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