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标:提供给一直寻找高效阅读的伙伴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高效阅读
你有没有读过一本书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就放弃了,心理很愧疚,你有没读过一本书,可读完之后什么也不记得了,感到很茫然。而同时网上有些人,一年却可以读到100本甚至200本书,比如成甲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我呢大概1年在100本左右,完成了4个主题阅读,也算有点特长。其实呢,高效阅读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学会了恰当的方法,人人都可以高效的读书。今天要提到的这个方法,就是结合了成甲老师的方法和我自身的一些认识的读书方法,和大家聊聊如何高效的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读书常见的误区,第二,高效阅读的方法,第三个是搭配读书使用的一些方法。那再多说一句,我们今天聊的这个方法,主要是实用类的书籍,比如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之类的,而非虚构类,比如小说诗歌这样的题材。
二、读书的常见的误区
(1)见书就读
我们可能很多人平时读书是这样子,某个时段的兴致冲冲,买了一堆书,或者是打折期间买的,或者是路过书店买的。买的过程是非常舒服的,但买回来之后,当看到书架上有一堆的书,心里就会有点愧疚,然后就直接拿了其中一本,就开始东一本西一本的读。又或者,听别人说是有一本好书,买回来就直接看,也不管这本书是否是当前需要。我们读完一堆书之后,因为涉及的观点很杂,不容易管理,平时生活中也不接触,然后一个月后,发现之前读的书几乎都忘记了。如果读完了很多书,知道很多观点,却对生活没有帮助,一直抱着读书读到一定量,就一定会有质的提升来安慰自己,这样的读书真的能高效提升自己的能力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2)书一定要读完书
第二个误区呢,这是读书一定要把书读完。我们有没有看到一本书,就想着一定要把书读完,不读完了,就觉得心里不舒服,觉得读书是不完整的。
当看到书架上有那么多的书都没有读完的时候,读书就很有压力,也不敢再多买书了。那其实呢,真的完全没必要,因为读书根本没必要把书都读完。读完一本书,不是说从头到尾读完,而是说你有没有理解到作者通过这本书想传达的信息。如果我们读完了一本书,什么都不记得,读完书有什么用?反过来,如果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一个观点,把它用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读书的价值是不是就体现出来了。我以前就是不知道这个误区,在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读完了很多图书,人称”小百科”。可当我进入工作后,发现虽然懂得不少,但都没能把学到的应用到工作中去,结果受挫就非常多,这样的读书价值又有多少,至少说不是高效的。而现在,可能一本书,我不用翻完,就记得其中一两个观点,但我能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个方法是不是更有意义。
(3)方法只有一个
我们很多人,读书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页一页的读,有时候等我们读到一半的时候,回头再看前面的内容,结果都忘了。又有时候,我们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读不下去了,这本书可能也就放弃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从来不奢求一把钥匙可以开很多锁。那我们读书也是一样的,指望一种方法能够读完所有的书,这个其实也是一种误区。其实读书,不是只有一页一页的读一种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把书看成了主人,我们一页一页的去服务这本书,而我们应该转变过来,是书服务我们的。除了一页一页的读书,这个原始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新的更高效的方法呢,下来我们就进入,高效阅读的方法。
三、高效阅读的五个方面
前面我们聊了读书的一些误区,核心在于呢,就是要让书服务于我们。那怎么才能让书服务于我们呢?接下来我要提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观点,说我们的大脑,理性和感性不能同时工作,如果感性多了就会压制理性,理性多了就会压制感性。可能我们一般知道就知道了,而有的人呢,那就把这个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一天他看到儿子在哭,他就和他儿子一起玩数学游戏,结果发现小孩小孩的情绪越来越好了,这个过程,其实他就是在主动思考,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那我们读书也是要主动阅读更能帮助我们。如何主动阅读呢,有下面五个方面:
(1)基于现实问题,选择书籍
为了使我们读书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工作,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选择书籍,这其实就相当于把书看成医生,然后通过一个主题阅读,也就是多本相关领域评价较高的书籍,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读这一系列的书籍,找出它们相同的观点,弄清楚它们有什么区别,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在用的过程中,不断纠正我们的假设,提高认知效率,快速提升自己。
(2)5分钟破解一本书
那具体到一本书,怎么让书服务于我们呢,不一页页读,我们怎么知道他在讲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完全从四个方面明白作者的意思, 哪四个方面呢?就是封面,目录,序言,结尾,“封目序尾”。
封面,一般是作者经过精心的思考,把最想要表达的信息放在封面上,比如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看着书名就知道他是讲如何向高效能人士,学习效能的方法,你就知道他的主要观点。目录,是全书逻辑结构的概括,全书就是通过目录展开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目录我们就能知道全书在讲什么,如果有不理解的内容,那我们后面读的时候,就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序言,序言中有很多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作者把这些评价放进去序言,说明这个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同样能快速帮助我们了解书本在讲什么。结尾,其实每个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有冲动在这个地方再进行总结一次请问想表达的重点。前面四个部分,很多人可能看的时候很不在意,甚至很可能就跳过了,其实这部分是最能高效地告诉我们书中想表达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用20%的时间了解了书中80%的含义,你看这个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3)先写答案再看答案
明白了书中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接下来就直接往下看呢?这可能又错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书合上,怎么看书还要把书合上呢。这里我们要明白,每本书其实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对某个事情的一个观点。对于每个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在读书之前,对于书中的事情,我们先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去翻这本书,这时候,我们就很有一种冲动,很想了解书中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这很像是我们和作者的一次未曾见面的沟通,大家互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对个人的感悟,会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我们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知道大概内容后,我们先写自认为高效的习惯,然后就会很有冲动再去和作者对比。这也很像我们以前去做论述题,写完自己的答案后,很有冲动,去看一下标准答案,这其实也是,提升我们主动性的一个好方法。
(4)“以慢为快”,寻找应用临界知识
当我们翻开书,看到作者的答案,然后对自己很有启发,这时候我们是否是继续读下去呢?不不,不是的。这个读书方法的创造人成甲老师,有个观点,就是信息只有能改变行动才是知识,而他提到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观点是找寻临界知识,就是要总结发现能在多时段多领域改变人的行为的信息。
一个信息就能让人在多时空改善人的行为,这是不是更高效的信息?如何找寻呢?这时候我们需要用到现在经常提到的“结硬寨,打呆仗”,这个思想,即每次打仗都先结一个很牢固的寨子,保证不败,再呆板的打仗,不求速胜。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战术,一个文人用的就是这种以慢打快的思想,打败了骁勇善战,洋人,武将都害怕的太平军,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是不是另一种“快”。
那这个思想如何放到读书中呢?如何让读书也能获得这种“快”呢,那就需要在遇到一个很让自己启发的信息的时候停下来,有启发说明这个信息有可能可以补足你原来知识体系的某块短板。这时我们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刻意练习,把这个信息加工成多时段,多领域都能使用的信息,哪三个层面呢?分别是现象层,原因层,行动层。具体说一下,现象层,就是直观看到的。比方说我们看到《好好学习》以教为学这个学习方法的信息,我们来对比自己原先的观点。原先我们以为学会一个内容,最好的办法是死磕,多花时间学这个内容就好了,而作者的观点,学会东西最好的方法就去教别人,这时我们联想到要孩子复习学校学的内容,“宝宝,来我们复习下今天的内容”,和“宝宝,可以当我们老师吗,教下今天学的内容”,比较两个方法,显然孩子更乐意接受,当老师这个更有意思的方法。现象层最主要是和原来的观点作比较,对比一下到底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层是原因层,为什么以教为学这个方法更好呢?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奖励促行动。在教会他人之前的准备,都是能够及时兑现奖励的。也就是说,我们越认真准备所教授的内容,不用等到真正使用的时候才能获得收获,当教授他人时获得的赞许,肯定,这个奖励就能抵消你之前所有努力时感受到的辛苦,促进你不断的精进自己。
2,拥有绿灯思维。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教授他人这一行为产生的时候,如果与原先的认知有差异,大脑会自动修正原先的认知,更容易帮助我们拥有绿灯思维,更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3,系统的思考。拥有老师的心态,我们会整体全貌来看这一个教授的内容,有哪块不足,理解不深刻的,通过查找,验证,予以解决,但都不会脱离整个主题。而如果以学生的心态,我们通常看问题都是从局部入手,一遇到不理解的,就可能停下来,一来有可能脱离了与原来主题,二来有可能把时间放在不重要的事上,很容易陷入单因果关系的陷阱。
经过这一原因的分析,佐证我们现象层的对比的结果,强化了我们对以教为学的良好体验。有伙伴说,看你说的头头是道,我不一定和你有相同的观点,这个环节其实主要是能找到理由说服自己,没有特定的标准,也不要有太大压力。
第三层是行动层。这一层核心在于“重复”,包括外在应用场景的重复和内在逻辑应用的重复。
外在应用场景的重复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懂得了“以教为学”这个道理,我就在这边和大家分享,这就是以教为学的一个实际案例。不仅要用一次,而且要重复应用,才能真正养成习惯。内在逻辑应用的重复,就是能否找到同样满足原因层的逻辑的道理,将多数重复的道理合成一个道理,也就是寻找临界知识。再举以教为学这个为案例,有一个叫,“成为做拥有”的理论,就是,你想获得什么,你就要先假设你已经拥有,想象拥有时的状态,有怎样的情绪,怎么处理周边与人和事,然后,反观现在该怎么做事,这样就能快速帮我们拥有你想获得的。这个理论也是快速奖赏,拥有绿灯思维,系统的思考,可以获得相同效果。其他的比如以终为始,吸引力法则,都可以归到这些原因。由此,我们真正的将“以教为学”掰开了,揉碎了,通过重复外用实际场景养成行动习惯,重复内在逻辑推导临界知识,弄懂一个知识理解一片知识,获得真正的“以慢为快”。
(5)判断,是否继续扩大战役?
如果经过上面一步骤,你觉得书中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是知识点的,那这本书,对我们而言已经就读完了。对于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当然,如果我们读到一本经典的书籍,我们可以不仅可以慢慢读完,还可以根据经典书中的参考书籍,获得一系列的书籍,形成自己的书单。
四、搭配使用的方法
(1)彩虹笔记法-- 标记书中的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彩虹笔记法,标出书中的重点。比如说用红色标注重要的理论,用绿色标注重要的实验数据,案例,用黄色标注有不理解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后续翻看书籍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重点。
(2)留白法--解决书中读不懂的地方
针对有些书籍中,但是我们可能有不明白的内容,为了不影响读书的进程,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用留白的方式,什么是留白的方式呢。就是如果遇到看不懂的,我们可以先用彩虹笔记法把它标出来,继续读下去,一般很多内容后续会重复解释,读到后面看了你就能明白了。如果读完书还不能明白,那这个时候我们在进行死磕,也更从容。
(3)看板法--让“知道”变成“做到”
我们已经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很容易知道做不到,原因有三:第一,懂得太多而不知所措,第二,改变带来的不适,难以适应,第三,没有及时的跟踪反馈。针对这三个原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精要主义,两种方式,一种是挑出认为重要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另一种总结简化出临界知识,写在一张纸上,形成自己的对照看板。第二,拥有绿灯思维,以教为学就是不错的方法。第三,对照看板,对应用的知识及时反馈,改进,总结,将看板的内容,及时写入晨间日记,周检视,月检视进行反思对照就很不错。
5、总结
以上就是我结合成甲老师的高效阅读的方法的总结,包括读书的三个误区,拿到书就读,读书必须读完,读书只有一个方法。五个高效读书的过程,根据现实问题选择书籍,“封目序尾”快速破解一本书,先写答案再看答案,“以慢为快”寻找应用临界知识,判断是否继续阅读。三个配套方法,彩虹笔记法,留白法,看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