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时间与历史背景

  1. 成文时间与场合

    • 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会议结论,本文是该结论的核心部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 战略阶段定位:正值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日军调整策略重点扫荡敌后根据地,战争长期化趋势凸显。
  2. 内外双重危机

    • 国民党政策转向
      • 蒋介石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1939年初秘密通过《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制造“陇东事件”等摩擦,停发八路军军饷并封锁边区经济。
      • 国民党试图取消共产党独立性,提出“国共合并为大党”,遭毛泽东断然拒绝。
    • 党内路线分歧
      • 王明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鼓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要求共产党放弃军事指挥权、政权建设权,将行动限于国民党许可范围。
      • 部分干部受其影响,出现“迁就国民党”“限制群众运动”的右倾倾向。
  3. 国际压力与国内困局

    • 共产国际为减轻苏联东线压力,要求中共服从国民党领导,王明将此指令神圣化。
    • 汪精卫集团鼓吹投降主义,民众因城市沦陷滋生悲观情绪;敌后根据地面临日军“三光扫荡”和物资短缺。

1938年关键事件表

事件 时间 影响
广州、武汉沦陷 1938年10月 标志战略相持阶段开始,敌后压力剧增
国民党“溶共防共”方针 1939年初确立 限制中共发展,争夺抗战领导权
日军“以战养战”策略 1938年末 重点扫荡敌后根据地,压缩生存空间

🏚️ 二、毛泽东的个人处境

  1. 职务与工作强度

    • 44岁(生于1893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主持全国抗战战略决策。
    • 超负荷工作:日均处理20+封军事电报,同步撰写《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开展游击战;六届六中全会期间连续演讲11天,主导批判王明路线。
  2. 生活与家庭困境

    • 经济拮据:延安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军民靠大生产自救(开荒、纺纱);国民党承诺的50万法币月饷拖欠严重,战士冬季无棉衣。
    • 家庭离散:妻子贺子珍因伤病赴苏联治疗;长子毛岸英流落上海,次子毛岸青精神受创,毛泽东独居窑洞。
  3. 身心状态

    • 身体透支:长期熬夜致神经衰弱,写作时棉鞋被炭火烧着仍浑然不觉。
    • 精神韧性:以“愈是艰难,愈要清醒”自勉,在内外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辩证思维。

✍️ 三、创作动机:破解三大核心矛盾

  1. 纠正右倾投降主义

    • 批判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自我束缚手脚”,本质是放弃领导权,重蹈1927年陈独秀妥协覆辙。毛泽东直言:“如果所谓‘一切经过’就是经过蒋介石和阎锡山,那只是片面的服从”。
  2. 明确武装斗争的核心地位

    • 驳斥“依赖国民党正规战速胜论”,强调“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斯大林论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3. 统一全党军事战略思想

    • 针对部分干部“不愿研究战争”“不愿上前线”的倾向,提出“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要求将组织任务服从于政治任务(抗战前线)。

📜 四、理论创新:四大战略支柱

  1. 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 中西对比分析
      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通过议会斗争、罢工积累力量 无合法斗争条件,必须走武装斗争道路
      先占城市后取乡村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战争非主要形式 战争是主要的斗争形式,军队是主要组织形式
  2. “党指挥枪”原则与兵权逻辑

    • 剖析国民党与军阀“有军则有权”的历史(孙中山反清起义、蒋介石建“中央军”),提出:
      • “共产党员不争个人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民族的兵权”。
      • 军队建设双重性:枪杆子既能“造党、造干部、造文化”(如华北根据地),又必须严防“枪指挥党”(如张国焘分裂教训)。
  3. 军事战略的三次转变

    • 国内游击战→正规战:反对“游击主义”与“冒险主义”,经遵义会议完成。
    • 国内正规战→抗日游击战:因“敌强我弱、友军(国民党)怀敌意”,顺利转变使敌后战场壮大。
    • 抗日游击战→正规战(未来):预设反攻阶段需向运动战过渡。
  4. 游击战争的18项战略价值

    • 虽承认正规战争是“解决最后命运的关键”,但强调游击战争在相持阶段的核心作用
      • 军事上: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瓦解敌军(如破袭战瘫痪日军交通线);
      • 政治上:普遍建党建政(如“三三制”)、改善民生、振奋民心;
      • 组织上:最迅速扩大军队、培养干部(至1940年八路军从4万→50万)。

💥 五、历史影响:从思想统一到力量逆转

  1. 终结党内路线分歧

    • 六届六中全会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王明右倾路线被清算,为1942年延安整风奠定基础。
  2.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 至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从5万→120万,民兵达260万;
    • 敌后战场歼敌占比超60%,根据地人口近1亿,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3. 军事理论中国化的里程碑

    • 提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等原则,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基础(如三大战役集中优势兵力);
    • 推动军事知识“通俗化”,促进全党研究军事(如抗日军政大学课程改革)。

🌐 六、当代启示:跨越时空的战略智慧

  1. 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

    • 科技自主:华为突破芯片封锁,呼应“自力更生为主”原则;
    • 国防现代化:积极防御战略继承“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思想,发展核威慑力(1964年原子弹试验)。
  2. 组织建设的核心原则

    • “党指挥枪” 在新时代体现为军队绝对忠诚(如反腐肃清郭伯雄等);
    • 干部培养:延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逻辑,注重一线实践锻炼。
  3. 全球博弈的策略定力

    • “以斗争求团结”:中美贸易战中“反制-谈判”组合策略;
    • “不怕鬼不信邪”:在南海争端、科技战中展现战略自信。

毛泽东的警世箴言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 这一原则至今仍是治国理政的定盘星。


💎 结语:窑洞灯火下的军事革命宣言

当44岁的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掷地有声地宣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时,他既需在棉鞋烧焦的疼痛中对抗身体极限,又要在共产国际压力下守护党的生存权。这篇文献以 “武装斗争”破“妥协幻想”,以 “党指挥枪”立军队魂魄,以 “游击战略”创敌后战场,不仅统一了全党思想,更重塑了中国革命的军事逻辑。

其价值远超抗战语境:

  • 政治哲学上,开创“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统一”的治国智慧;
  • 军事理论上,奠定“人民战争”“持久战”等中国化军事思想根基;
  • 组织建设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论成为干部培养基因。

八十年风云激荡,当单边主义与科技霸权挑战全球秩序,此文仍如北斗星般昭示破局之本——真正的安全从不来自妥协,而源于自主斗争的实力与智慧。历史反复验证:唯有掌握“枪杆子”的自主权,方能成为国家命运的塑造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