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七七还没出生的时候,我跟一朋友老罗聊起了生二胎以及自己后面孩子出生以后出来工作的问题。我说,一个孩子太孤单了,两个孩子的话会小时候有个伴,他们长大以后也有个亲人守望相助。老罗说在深圳自己生存都那么难,而且教育孩子的成本那么高(我们都从事或者接触教育行业),你想得有点太多了,养一个养好了就很不错了。其实我很赞同他的想法,在深圳养个孩子确实不容易,喊着养不起二娃的人大有人在,而这些人的收入算起来都不能说太低。无数的报道也在说,现在中国进入低生育率的时代,很多人都不愿意生小孩。我也就想着,看来现在的人基本都要么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而已了(认识的身边的人也确实如此)。直到……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我生七七的时候产程太长,一大早入院进入待产室,当晚凌晨三点多才从待产室进入分娩室(就是产房)。在这过程中,同一个待产室的六个人,其他五张床上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大约算起来都有二十号人(医生说年底和年初孩子会扎堆出生)。陪产的姑妈和婆婆时不时地跟旁边床的陪产的婆婆们、丈夫们聊天,从他们的聊天之中我发现,像我这种第一胎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第三、第四、第五胎。往深里一问,原来要么是前面都是女儿,要么是只有一个是儿子,现在这胎都想要儿子。这种想要,不仅仅是婆婆老公们想要,而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个高领的产妇也想要。想法也纯粹:农村,没个儿子怎么行?!跟我一个产房的一个妈妈,生的是第五胎,当医生举着孩子的屁股问她,你家是男宝还是女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她脸色都变了。是个女宝,据说前面三个女宝一个男宝,这个想要男宝的。聊天的时候我只能说,这个宝宝真有福气,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疼着,至于她妈妈怎么想,我没理。
说实话,我其实有点被震惊到,如果是倒退一些年头,比如我爸那一代,这种想法很正常。我爷爷、爸爸都是家中独子,在那个年代确实备受村里排挤、欺负。一直到我们出生那会,村里都还在看笑话,是不是我们这一代还是只有一个儿子?后来我弟弟们接二连三的出生(我有三个亲弟弟),我都能明显感觉到我爷爷爸爸的腰杆都直了很多。而我们那会是国家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经常在清晨去上学的时候总能看到路边有个小箱子,箱子里不用看都知道是个女婴。女孩被丢弃,在那个时候特别常见,我不想也不敢去深入地知道那么可怜的孩子最后都去了哪里。但是我一直觉得,现在三十多岁的我们这一趟人,当初一起长大的男孩子很多都没找到老婆(现在农村光棍很多),是一种因果循环。而且现在其实已经很多人不住农村,没有当初那种排挤和欺负,而且女孩的好也在日益凸显。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执着于生儿子。现在看到那么多的宝妈男、巨婴男,说实话这样的儿子倒贴都不想要。而且女儿的教育精力投入我觉得是比较少的,如果说能够教育好,那多好,记得大学的时候看过的一部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个顶个的好看,个顶个的能干,当然最终父母收获的是满满的贴心。然而现实是……
七七出生第二天,我表嫂表姐一起来看我,她们两个都是老师,一个小学一个高中。闲聊之中,聊起我表姐的精准扶贫工作(确实是因为好奇),她说她扶贫的对象基本脱贫了,对方是一个人带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已经在上研究生了,现在都搬去南宁住了。我姑妈好奇的问,这不应该是多贫穷的吧?表姐说,不知道,反正指标就是他们家,估计是因为有个大学生吧?我姑妈反问(我其实也想问):现在农村出个大学生不是很容易?我表嫂反驳:并没有,现在农村很多人都没有意识让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而且留守儿童特别多,现在出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的。回想一下我村里的情况,却是是是这样(似乎跟我那会没啥进步),家里每个孩子刚开始都可以入学,最终谁能上都得靠自己,没有什么教育方法,没有什么补习班……都没有。考上了,经济条件还可以的话,就可以去读书;经济条件一般的,一般向儿子倾斜。如果不读书,直接出去外面打工(不读书就出去打工,这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几年再次见到她的爸妈,问:你女儿嫁人了吗?对方回答:去了。去了的意思是:她找了个对象,跟对象一起,有了孩子,跟对方去了人家家里成了人家儿媳妇。一部分人领证了,有些则没有。而一般去的地方都比较远,而因为自身赚钱能力有限,一年能回来一次就很好了,甚至几年都不回来的。用她们父母的话说:养坏米(白养了),帮别人养儿媳妇。养而不教,孩子有能力出去,却没有能力飞回来,不就相当于白养了嘛。而且很多人并不清楚,在我们这里农村,女孩子嫁人以后,家里会说“那是个出外之人”,没有继承财产、参与家里事件的权利。突然有些伤感,如果一般人精养两个孩子都很困难,作为农村两个人工作养四五个孩子,不管怎样,都还是有些难度的吧?差点忘了说,待产室我隔壁床的第一个产妇,是一个17岁的小女孩,第一胎,初中毕业出来工作,两三年,结婚、现在待产生子。真的怕新出生的这些女孩,有人跟她走一样的路。
农村有个儿子多重要,我是不知道,但是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被平等地对待,平等地接受教育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