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打开手机微信,不经意间撇到“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世”的消息。不由得心头猛地一惊:在我的印象中,林清玄的年龄并不很大,于是我第一时间便以为,是公众号搞错了。
下午,依旧是,这一消息竟然成为几乎每一个和文艺有关的公众号的头条。我便不得不相信此事是真的了。有一种重温去年李咏、金庸逝世的惊异和惋惜。
林清玄在去世的前一天上午更了微博: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仿佛这句话的后面几句就是写给我的,能够鼓励我,前行。
什么是活着?你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永远难以回答。就好比哲学永无止境的三个最大的命题。
所以,我稍微想了一下,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或是谬论——
活着,就是要一直追逐梦想。因为,纵使生活在世俗中,做着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要永远牢记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不做亏心之事,简单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种种,拼尽全力,张开翅膀。
生命十分短暂,又十分脆弱,但是,每一天与所有人一样,24小时没有差别,时间的长度在短期内是一定相等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激发一系列的改变。使我们自己的选择,让我们一直走到现在属于的地方。没有什么偶然之说——一不小心高考失利了,平时工作学习很认真但一不小心犯错,种种,都不是偶然,所有的所有是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己对待生活、对待时光的态度换回来的。没有什么命运,也没有什么不甘,反抗之后的欣然接受一定是更加令人心醉。
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生活在每个人都真切存在的等量时光中,以自己成就自我的方式,一直坚持活着,做喜欢的事而不是“应该做”之类,活在自己的轨道上,用自己的余热,照亮世界。
纵使林清玄走了,许多有着潜在的作家天赋的人也走了,但是,文字是不死的,犹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纵跨越近百年,依旧不灭不散,发出诱人温软的醇香。不死的文字背后承载了一个更加高尚的灵魂。
人间至味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