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却很少和我们说说你看过的书呢?”曾经有朋友这样问我。
其实,在很早以前,看到好书的我都会兴致勃勃地同朋友分享,只是结果总是不如意。朋友们的反应很冷淡,就是我自己也觉得很尴尬:明明是超级有趣的内容,被我一讲,竟然变得比教科书还枯燥乏味。
久而久之,我不再奢望能够与人分享读书的喜悦,开始一个人默默地读自己的书。
只是,“为什么我说话没有吸引力,被人不爱听呢?”这个疑问一直扎在心中。
直到最近,读了世界级故事大师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之所以会把有趣的内容说得干巴巴的,原因就在于我不会讲故事!
“真正去经历,比强调关键句有效”。然而不会讲故事的我,与人分享的办法却是一味的强调关键句。
我会把书中对我感触最大的代表性的关键句同朋友分享。那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把这些干货告诉朋友,即使不读书他们也可以和我一样get到这本书的精华。
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关键句之所以能够让我有所触动,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把关键句从书中剥离出来,共鸣的土壤就消失了。因而,我的朋友听到的只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只言片语。
“倘若寄希望于通过列举事实来影响他人,结果必然劳而无功。不如先讲个故事,再把事实加入,即先让事实具有意义,在分享给他人”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赋予这些关键句意义,让我在与人沟通中赢得关注呢?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做出了解答。
安妮特·西蒙斯 (AnnetteSimmons)是将故事思维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先驱。她致力于提高公私领域组织的团队建设及整体协调水平,曾服务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税局(IRS)、微软公司等。
这本《故事思维》是安妮特·西蒙斯的奠基之作,已经在全球畅销十多年。《故事思维》讲述的就是如何通过故事吸引他人的目光,从而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分享出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安妮特·西蒙斯介绍了能够赢得他人关注的六种类型的故事。这六类故事分别是:
我是谁的故事
为什么会在这里的故事
愿景的故事
教学的故事
行动价值的故事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初次见面讲故事】
安妮特·西蒙斯认为:“在任何人允许你影响他们之前,他们想要知道:你是谁?为什么你在这里?如果你不花时间给这两个问题积极的答复,那么他们会编造他们自己的答案——通常是消极的”
这就是说如果你想希望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你和他们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信任关系的基础是了解。
但是,你不能一见面就对大家说“我是个好人,大家一定要相信我”或者“我是个非常有领导能力的人,听我的准没错!”
即使这些都是真话,也不会有人会相信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产生发作用,也就是让人们对你产生怀疑。
毕竟“事实无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维系”。
所以,给大家讲一讲“我是谁” 或者“为什么会在这里” 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介绍自己的方法。
在一家艾滋病患者关怀中心中,有这样一位志愿者。他是一位来自大城市的成功商人。与大家印象中把全部精力都用来赚钱的商人形象不同,这位志愿者花费大量时间,为慈善机构募捐。
在募捐的时候,他总会先讲一个死海和加利利海的故事:
死海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存在,但是加利利海却是生机盎然。两者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但其实不是,事实上它们拥有同一个源头。
相同的源头,不同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死海只有进水口,没有出水口,这导致海水中的盐分不断上升,从而让生命从这里消失。但加利利海不同,海中的水流进又流出,因此一直保持活力。
这位商人通过这个故事,暗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得到财富的同时也应当给予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够像加利利海那样充满生机,否则只进不出的话,只会像死海一般,丧失活力。
事实证明,这个故事是个成功的故事,它为商人志愿者和捐助者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途径,从而为这家艾滋病患者关怀中心筹集到了大量捐款。
【故事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不但需要让人们明白要做什么,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过在这之前,你要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 如何诱导人们把你的话听到心里去。也就是说,怎么才能让你说的话有吸引力?
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个故事。就像《故事思维》中讲到的这个古老的故事:
“真相,直接又冰冷,被村庄里的每个人拒之门外。她的直白吓到了人们。
当真相被寓言发现的时候,她又冷又饿,蜷缩在角落里。寓言可怜她,把她带回家。在家里,寓言用故事为真相装扮,给予真相温暖并再次送她出门。
身着故事的外衣,当真相再次敲响村民的家门时,受到热烈的欢迎,被迎进了村民家。村民们给她烤火并邀请她在他们的桌子边吃饭。”
让人畏惧的真相,因为有了故事的伪装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因此,如果想要“授人以渔”,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个好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愿景”的故事,也可以是“教学”的故事,或者是“行动价值”的故事、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故事的力量,就像与朋友分享读书心得的我一样,只会干巴巴的说教,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
有个日本商人听说了一位到日本出差的美国女士的故事:这位女士发现自己被很多日本男士搭讪,甚至这些人还会做出一些轻浮的动作。最终,她发现令自己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是自己佩戴的长耳环,身着的红色衣服。这种打扮在日本文化中都意味着诱惑。
恰好日本商人的一位女性合作伙伴正计划来日本,于是他给合作伙伴发了一封邮件,希望能够帮助她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只是这位日本商人用错了方法。
他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却转身把故事扔掉,空留下了一条条的注意事项。于是,他用直白的语言告诉合作伙伴:不要穿红色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不要这个,不要那个……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是出于好意,但他却惹怒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如果这个日本商人明白故事的力量,讲一讲前一位女士的尴尬经历。那么,他的告诫不仅不会造成不愉快,而且还会得到合作伙伴的感激。
正如美国作家吉姆·哈里森说过的那样:答案,在整个故事里,不在片段里。
只是,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让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科学思维。我们想当然的认为: 现实是理性的,人类也是理性的。在沟通的过程中,只要把科学的结论告知人们,就能够得到大家的全力支持。
在这种浪潮下,安妮特·西蒙斯通过《故事思维》敲起了警钟,提醒我们: 现实是主观的,人类是感性的。人们信奉的也从来都不是正确的科学结论。
要解决人际沟通的难题,科学思维是靠不住的,故事思维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