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艾青诗选》
小时候读过《大堰河——我的保姆》,当时读不懂这首诗,只记得读到“乳房”二字时,有同学发出了吃吃的笑声,被老师好一番训斥。后来我就忘记这首诗的内容了,印象中那是一首沉重且无趣的诗。
长大后我读到了《冬日的林子》,在我看来这是很不“艾青”的一首短诗,有着雪一般的轻盈,冬日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内心有淡淡的忧愁笼罩,又有暖暖的细流涌上心头。
再后来,又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次我读懂了。艾青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大堰河悲苦的命运、博大的胸怀,感人至深。我很喜欢“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句,与雪一同落下的是艾青对乳母轻轻缓缓的思念。
今天我读了许多艾青的诗,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day2 《艾青诗选》
“芦笛”一词源于艾青崇拜的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话,“芦笛”是艺术的象征,也是诗人一生吟唱自由的象征。今天读完第一辑《芦笛》(1932-1936),艾青在国外学习期间所写的诗歌多是写景,追求色彩美,语言自由浪漫而富有艺术性。《大堰河》之后,他的诗风有了很大的变化,诗歌语言自然朴实,情感真挚热烈,内容关注黑暗的社会现实,底层人民,也有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
比如《路》,“走过了路灯的,又是黑暗的路”首尾呼应,使得全诗形成了回环的结构,就像那黑暗一般永无止境,表达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比如《卖艺者》,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卖艺者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漂泊无依的生活;比如《灯》,诗人多么想用自己颤指去触摸灯的辉煌,抒写的是诗人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
day3 《艾青诗选》第二辑 我爱这土地 1937年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艾青就是这样的诗人。
1937年对于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日寇入侵中华爆发了“七七事变”,中国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抗日之路。这一年对于艾青来说也很特殊,是年八月他投身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火中。这一年艾青诗歌创作呈现了新的变化,阴郁和忧愁似乎一扫而空,新生的力量喷薄而出。他在《太阳》中如是写道:“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太阳以其无穷的力量,驱散了黑暗和寒冷,带来了光芒和生机,艾青的胸中的那团烈火也仿佛被太阳点燃,充满了向光的力量。《笑》的一开篇,他的想象延伸到了几千之后,考古学家在废墟中拾得一根枯骨——艾青的枯骨,他揣度考古学家恐怕难以想象这根枯骨曾经是“烈焰燃烧过的”,我想这应该是艾青甘愿为国捐躯内心的真实写照,哪怕在几千年后,依然能从其枯骨之中感受他熊熊燃烧之心。是年十二月,大雪由天而降,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有漫长呀”,冒着大雪前进的农人,乌篷船里蓬头垢面的少妇,流离失所的母亲,朝着天空伸出颤抖双臂的人民,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中国人纷纷在艾青笔下呈现,让人感受到中国人民所经受的深重灾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诗反复出现,犹如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一般,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显诗歌的悲壮。篇末,艾青用深情的笔触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day4 《艾青诗选》第二辑 我爱这土地 1938年
1938年艾青创作了许多抗日守土的诗歌《北方》《手推车》《向太阳》, 最为著名的是其代表作《我爱这土地》,此间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向太阳”一般的热烈。
《我爱这土地》开篇就很惊艳,艾青假想自己是一只林间的鸟,鸟儿本是轻盈的,自由自在的,而这只鸟许是从杜甫“恨别鸟惊心”诗中化身而来的罢,因此它被赋予了悲伤沉重的色彩,用嘶哑的声音歌唱着它深爱的土地。“嘶哑”是嗓音沙哑,甚至发不出声来的意思,可即使这样它依然坚持歌唱,直到“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直到它小小的身躯与这片充满深情的土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用生命歌唱的方式。
day 5 《艾青诗选》第二辑 我爱这土地 1939/1940年
《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着意于刻画人物内心,情节跌宕起伏,有着小说一般的质感。诗歌讲述了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兵士,被抬上担架送往了医院。当他痊愈后,再次走上了战场,燃烧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带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他死在第二次”这个篇名更加剧了其悲剧意味,似乎在昭示着战争中的死亡是必然的,也许是在第二次,也许是在第三次。其中《田野》这一章节是我最喜欢的,它犹如一曲清亮的笛声,主人公在一个晴朗的日子走向了田野,他的脚踏进泥土,感受来自大地的温热,他感到莫名的欢喜。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艾青对于“土地”这一主题的偏爱,当主人公双脚在泥土中时,他是如此安心,卸下了心中所有的重担,成为了一个“愚蠢而快乐”的人。当他走出田野时,则又走进了”浓蓝的阴影。
day6 《艾青诗选》第三辑 黎明的通知
《黎明的通知》写于1942年的延安,在这首诗歌描写黎明“踏着露水而来”,化身为“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迫不及待地要去唤醒在黑夜中沉睡着的一切。他呼唤村庄从雾里醒来,村妇打开鸡埘,农夫牵出耕牛;他呼唤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熟睡的婴儿;他呼唤一切不幸的人醒来,许诺给他们带去安慰;他呼唤一切爱生活的人醒来,一起与草、露水合唱,披上白雾的晨衣舞蹈。在这首诗歌当中黎明具有了神性,他的通知一下,黑暗会退去,天边渐渐显露出微光,人们会从黑暗中苏醒过来。
《礁石》(1954年)是一首的短诗,描写了屹立在海边的礁石,无休止地与浪较量着,浪扑倒在礁石脚下,碎成了沫。礁石的脸上和身上留下刀砍一般的痕迹,可它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是一首很有趣的小诗,海浪拍打礁石不过是自然现象罢了,诗人却将其看作是礁石与浪的一场暗暗的较量。这也是一首蕴藉丰富的小诗,礁石饱经风霜,伤痕累累,可它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在这里,礁石的形象是那么刚毅,而心胸又是多么宽广啊,这不就是艾青自身的写照吗?
day7《艾青诗选》第四辑 归来的歌
艾青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 比如《镜子》,“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镜子可以看见真实,洞察人心。
艾青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许多小诗,如儿童诗一般清浅。《希望》像光像风一样难以捕捉,也像流云飞鸟一样飘忽不定,这首小诗将“希望”写得可爱有趣,可亲可近。《回声》里的“你”和“她”像是在躲猫猫,一个躲在峡谷,一个站在山崖,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