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源于何时,不知缘于何事,义无返顾地爱上旗袍。
刚参加工作,经济独立后为自己添置的第一件衣服就是至今还珍藏在衣柜中的那件紫色印花旗袍。从布料到样式再到价钱,无不在头脑中斟酌良久。一种执着使得我踏千山,走万水,最终在京城的某处——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转到一幅重磅涤纶面料。垂感和花色都很好——在紫色背景上面分撒了一束一束淡淡的郁金香,一眼看去,深浅错落,典雅而高贵,正符合心中的想象。然后不遗余力地四处找裁缝,要求是:手艺要好,价钱更要公道。无论款式还是尺寸,都和他细细谈来,不要出现任何疏漏。我的第一件旗袍经过千呼万唤,等到穿上身的那一刻,高兴得左顾右盼,忘乎所以。尽管在今天看来,衣橱中已经挂了不止一件比这更漂亮的旗袍,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让我对它珍爱有加。
以后,对旗袍的爱变本加厉。除了成为铁杆的“旗迷”,我的某些行为也常被朋友指为过分。比如,但凡有穿旗袍的女子从身边走过,我就会长久地注目。视线随之上下流动,简直像在欣赏一幅图画。如果目光所及是一袭美丽得体的旗袍,衬着曼妙的身材,伴有轻盈的步态,再加上一副娇柔温婉的面庞,那画面之于我,便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心动。
因为彻头彻尾做了旗袍的Fans,常常,会很冒昧地问周围的女人:你喜不喜欢旗袍?或者,盛情而隆重地推荐她去试试旗袍。
旗袍的盛世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常恨我辈无缘,只能在历史遗留下诸多的影音文字中徜徉徘徊。那时的明星照片上,无一不是或华贵、或朴素的旗袍着装:大明星蝴蝶,身着高贵明艳的旗袍,浓妆艳抹,做浅眉低笑状,那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无怪乎外人把日本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不抵抗的罪责归咎于翩翩蝴蝶。电影中的阮玲玉,一身再质朴不过的旗袍,穿出来满是平民女子的纤弱与无助,我见有尤怜。还有才华横溢的张爱玲,背景是大上海,画面是爱司头,一袭旗袍束出纤腰,露出长臂,然后,是对苍凉世事蔑视的眼神……不同的人,总能把旗袍穿出不同的气质。
不知道旗袍是否对中国女人的性格是否产生过影响?或者两者实实在在地相互作用过:穿上旗袍,女人会很自然的矜持,纵使她要快跑,那也是徒劳的挣扎——野性美从来不是穿旗袍的精髓。另一方面,女人也改变着旗袍,一点点的更加贴身合体,一点点的露出更多的四肢。是不是从旗袍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女子表达自己的意识在一步一步趋于强烈?以至于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有了开杈到腰的尝试——穿旗袍的女人依然矜持,但毕竟已是她们完完全全顶得起半边天的时代了。
手机中收藏着一幅明星穿旗袍的组照:尚且年轻的赵雅芝一袭淡粉色刺花旗袍,端庄地坐在藤椅上,娴静得如临水照花人;刘嘉玲身着黑色丝质及踝旗袍,安静地看着远方,女人醇厚如酒便无须再做解释;张曼玉依然是《花样年华》里的造型,忧郁的眼神,看不清的未来,经历世事沧桑却依旧楚楚动人;赵薇,因为旗袍,一改“小燕子”的灵动,摇身变为温柔淑慧的姚木兰;还专门加了一张baby大婚专门时穿的高级纯手工定制旗袍,满目奢华,亦把她衬托得好幸福;私下里不太认同巩俐那样丰满型的身材再挑战旗袍——紧绷得透不过气的感觉,但这也没什么,并不妨碍她身着最土的大红被面走上最瞩目的颁奖台……
旗袍承载了女人太多关于美的奢望。不论什么样的女人,穿上它,总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那种或含蓄,或妩媚,或典雅,或华贵,或传统,或现代的感觉,那种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感觉。套用夏奈尔女士的话:不喜欢香水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我是否也可以说:不喜欢旗袍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