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刷手机,刷到一条新闻,雷军在昨天下午四点开了一场直播,内容不是卖小米汽车,而是跟大家聊聊天,顺便回应关于他近期的几个热搜问题。一个是高考状元,一个是上市公司邀请他做总经理,一个是他人生低谷时期卡里只有冰冷的40亿。
昨天到今天,第三个话题已经冲上了热搜。
卡里只有冰冷的四十亿,这句话如果真的出自某个大佬口中,这种极端凡尔赛的句式,很容易就会成为普通网友的关注点和调侃之词。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卡里不会真的出现四十亿,就算有,也绝不会认为它是冰冷的40亿,更不会在这句话前面加上一个只字。但是作为雷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可能真的会有40亿,并且相信他很可能对这40亿持有相当不懈的态度。
所以,谣言就这么传开了。
虽然我们卡里不会有40亿,但是我们总是喜欢这样简单而夸张的大佬故事。据说,雷军昨天在直播里澄清,这三个关于他的传言都是谣言。他既不是高考状元,也没有被上市公司邀请做总经理,更加没有卡里冰冷的40亿。
对此我想到了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书,其中有他对于自己“多年诺贝尔奖陪跑者”这一外界称号的回应和态度。在看他的书之前,我也一直也和社会大众所猜想的一样,以为多年未得奖的他,对于文坛上的名声、奖项之类的东西一直在苦苦追求。
但是看完他的书才发现,其实在村上春树成为小说家之初,第一次在日本国内获奖时,对他来说的确是一次“入场券”式的肯定,他非常开心。但在此之后,他其实对文坛一直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大大小小的奖项也淡然处之。一方面性格使然,主动远离文坛,不想被其框架、规则、传统所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将创作的重心放在了跟热爱他作品的读者之间构建良好的通道上,孜孜不倦地打磨作品,这个对他来讲更为重要的环节中。
这是在看了村上春树的自传类书籍之后我才了解到的内容,才在我心里逐渐形成对这个作家相对深入、全面一些的认识。我才发现,他作为小说家并不是为了追求诺贝尔奖这一目标而写作,他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自己丰沛的人生,更有在成名过程中持续的付出、深度的思考和长久的坚持。
但是,在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往往关注不到这些。而是仅凭听到的一些简单粗暴的故事,一些只言片语的描述,记住了其中一两个吸引眼球的关键词,给一个人下了结论。
比如说雷军高考状元的身份这件事。雷军确实是武大毕业,但并不是高考状元。不过我们宁愿相信他有高考状元般的聪明头脑,相信他的天资,却不曾花时间去细细聆听他在成功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听一个完整的故事,太费时间了。
雷军关于自己的人生,写了书,不止一本,但是我们总是没有时间看,目前我也没看过。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所以总是喜欢听别人草率的结论,所以那些谣言才会传的满天飞。
当我们真正花时间去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了解了这个人过往的人生履历,了解了他曾经面临的困境和困境下产生的思考,了解了他有着怎样的信仰和坚持,也许我们就不会把他今天的成功归结于“高考状元”和“坐拥冰冷40亿”的爽文男主这么简单。
在这个一切都求快的时代,我们总喜欢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信息,简单的就可以成功的那些途径,以便于我们更快追上别人的步伐。但是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因为最近上映的宫崎骏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昨天我开始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同名书籍。其间,小哥白尼的舅舅给小哥白尼讲了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舅舅有一句话很值得人思考:
“牛顿了不起的地方,不只是他想到重力和引力的性质可能相同,而是从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付出非常多的心血和努力,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我回想自己在初听这个故事时,在我很小的时候,也是将重点放在了牛顿目睹苹果从树上落下并产生思考的那一刹那。心想,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落下时会产生这样的思考,而坐在橘子树下的我却没有产生这样的思考呢?我和牛顿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当时的我得到的结论可能是,牛顿比我聪明,比我有想象力,比我善于观察生活,但所有的结论都是在天资方面的差别,我确实没有想到过牛顿之所以成为这么伟大的人,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去做相应的研究。
当然,牛顿目睹苹果落下刹那间的想法的确非常了不起,但是更了不起的恐怕是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无法得知的背后的那些东西。
所以,与其将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生的事情以简单的几句话形成一个故事,并且编入教材。或许,我们更应该让孩子看一看像《牛顿传》这样全面了解一个人物的书。
与其听说那个低谷期卡里冰冷40亿的雷军,我们不如去看看他的《小米创业思考》《雷军传》一类的自传书籍。看过后,可能就不会只关注他是否拥有冰冷的40亿。毕竟就算他真有40亿,也不会平白无故分我们一亿。
但是更加全面一些地了解雷军这个人,或许可以让我们从这个男人身上学到更为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