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
“生活不会在你都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生活已经开始,你在试验的过程中把时间用完,而受骗本身也是生活中的常态。” 薛兆丰。
当下很多同龄人,虽然总是自称“宝宝”,也期望在六一儿童节得到糖果和礼物,但从年龄来说也是半个大人了。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幻想,但好像少了一点勇气。
心理上和行动上还未接受:自己已经是踏入社会的成年人,所有行为和决定都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再也没有老师、父母替你担着一切。
认为「真正的生活」还未开始,这个想法正在一点点地消耗掉你的宝贵时光,还消耗掉你整个人。
很多人似乎还在等待,等待自己准备好。等待自己改变「孩子思维」,等待自己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
生活早早就开始了,在你还在不停等待那个「准备好」的 Moment,在你还在等待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一个又一个“明天”。你想象着那个会到来的“明天”,将是我正式开始生活的一天,你觉得到那时候:
你是成熟又理性,又有能力;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你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或个人品牌;你面对所有问题所有不愉快可以得心应手;很多人都喜欢你、欣赏你......所有一切都为你准备好去开始人生。
但现实就是,你可能还未有能力,你也还未有经济基础,你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员工,面对生活或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你觉得迷茫、碌碌无为......
生活仍在继续,而你选择等待“明天”,而不是改变思维,主动出击。
02
所以,别再傻傻地等一个“ will be ”,「真正的生活」是“ ing ” 进行时状态。找到生活的「意义感」,然后去大胆地尝试吧!
生活除了要有「仪式感」,还要有「意义感」。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具体的意义,就算本身事情没有意义,但我们会主动去赋予一个意义。所以每件事都不只是客观事物,还包含了我们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这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赋予意义使所有东西都变得有了价值,有了色彩,有了温度,有了记忆。
如果说一个普通的本子,是你的日记本,记录了你所有的生活,它就有了意义;如果说一首老歌,是你和你最喜欢的那个人一同通过一副耳机听过,它就有了意义;如果看到一张旧照片,不仅想起时间地点,还能想起背后的故事,它就有了意义......
找到生活的意义,赋予有意义的意义。生活有了价值,有了色彩,有了温度,有了记忆。生活中的小事琐事都有了意义,将我们的主观意识相关联。
例如,和朋友吃午饭这件生活小事,赋予“友情联系与维护”的感情联系,这件小事就让你更期待每天的午饭呢。
「意义感」生活,生活的主人是你自己,生活的价值由你来创造,生活的色彩由你填满,生活的温度由你升温,生活的记忆由你篆刻。
赋予意义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学习本身找不到意义的话,就很容易成为“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与自身,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知识要建立实质性关联。
学习新知识与旧知识、个人实操等不同情境相结合,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调整、完善、运用、分析等,理清有意义的学习会更得心应手。
你可以使生活和学习更有「意义感」,沉浸其中,因为意义变得更有动力,因为意义变得更有做下去的欲望。
03
突破,突破,打破安逸。
很多同龄人会有这个思想:不去主动选择,安逸生活,每天朝九晚五,这是最安逸最舒服的生活啦。
不去主动选择改变,不去主动挑战生活,可以避免失败,避免很多不确定性。
但其实你不做选择已经是一种选择,选择安逸而确定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波动和风险,也是一条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路。
慢慢地,一天一天地,你会发现每天两点一线、每天朝九晚五,看着很忙碌的生活。灵魂拷问自己:
为什么天天在忙碌,但一到睡觉的时候,回想这一天做了什么,却有种“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或者“什么都没做”的空虚感和疲惫感。
生活停在这个阶段了。
当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证明你需要突破,你需要打破这过于安逸的机械生活了。永远不要让自己沉溺于「过分安逸」中。
突破自己其实很简单,你可能只需要每天多花15min思考一下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每天多花1-2h做“想做但不敢去尝试”的事物,并慢慢将其变为习惯。
很简单,不要想太多,不要将其复杂化,可以先去做,先去尝试,再去考虑之后的事情,例如看书学习这类事情。
“安逸”在休息与假期里更加常见,习惯刷手机刷抖音打游戏,时间会过得特别快,但过完后你会特别虚无特别空虚,有时还会有一种“怎么感觉休息比上班还要累”的感觉。
可能是你只满足了你身体的放松需求,而精神上没有被满足。因为刷抖音打游戏这类型的活动会让你短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但如果一天都如此,对精神上更多是一种负担。
“假期”≠“休息”,优秀的人会选择在这个时间边放松自己,边提升自己。劳逸结合,比别人多看两个小时的书,每个假期如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就能超越更多同龄的人。
别老是安逸地躺在床上刷手机打游戏,花一点时间来提升自己,要有「打破安逸」的勇气和大胆,先做再说,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吧,少年少女!
04
默默努力,专心生活。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的生活中得到升华。” 路途《平凡的世界》。
以自己为例,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会说话、只懂默默干事的人,「默默努力」成为自己最大的特点。有时看到别人很会说话、很会讨好,会有那么一点羡慕。
但我到现在还是深信「默默努力」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虽然不爱表达,但我们热爱着,心里有火,眼里满是光。虽然不爱表现,但我们认真对待,保持谦卑。
有耐心默默努力的人,通常都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更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和工作,更能专心生活。
默默努力,厚积薄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之前看一个朋友的推文里介绍到“复利效应”,也叫“滚雪球效应”。“复利效应”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事情A,两者不断循环。
“复利是人类发现的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远大于原子弹。” 爱因斯坦。
所以当你对同一件事「默默努力」,一开始可能你不会发现坚持一件事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慢慢地,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直至未来某一段时间带给你惊喜。
就算是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很小的一个习惯,坚持3天和坚持300天给你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坚持默默努力」做一件事可以让你获得将近38倍的效果。
很多同龄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专注于一件事,总是想法太多,行动太少。没有树立“复利效应”的思维模式,太过集中“过程的痛苦”,而没有集中于“结果的复利”。
24岁以上,是可以静下心来「默默努力」的年纪,将你的目光放在更远的时间长度里,不要急着从一件事中获得什么,先是投入,再是收获。
你的投入和付出,会在将来某一天收获果实。
不管是24岁,还是34岁......
年龄从来不阻碍我们成长,
相反,年龄总是在倒逼着我们,
如何在不妥协不软弱的情况下,
追逐生活,追逐热爱,追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