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遗憾,我唱歌跑调,古典音乐白痴,也几乎不会演奏任何乐器。所以当有了孩子后,我决心无论我们家有无音乐基因,我都要给她这方面的教育。
孩子到了五岁,开始在家附近的音乐教室学习。最先是四人组的音乐启蒙,学一些五线谱、节奏等初步的乐理知识,然后就该选择乐器,进行一对一的授课了。因为听了太多周围朋友的小孩,学几年钢琴后放弃,家里多了个无用的庞然大物的那种尴尬。作为极简主义者的我,觉得还是学小提琴省事。如果孩子很快失去了兴趣,再不济,处理一把小提琴总是省心多了。
而且,孩子以后可能会寄宿住宿舍,每年也会假期旅行,带着小提琴方便时时练习。不会因为长期的无法练习而生疏。
学了一个月后,有美国的朋友在群里问起第二乐器的选择:她家孩子学了五六年钢琴,现在开始准备第二乐器。
是的,你没看错,第二乐器。
那个圈子里的朋友,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在北美,钢琴真是儿童教育的标配,因为房子大,根本不用考虑摆不摆得下的问题。这些孩子基本上幼年就已经开始了钢琴教育,到了一定年纪,需要拓宽兴趣,学校也往往有乐团的设置,所以选择什么乐器进入乐团,就成了咨询的重点。
这个话题极具普遍性,大家都有孩子,都(几乎)学过乐器,于是妈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
有人推荐小提琴,气质高雅,可以单独也可以合奏,灵活性高,但是缺点是竞争激烈,本来小提琴做为第一乐器的就多,如果不是特别出色很容易变成跟着打酱油;
有人推荐大提琴,音色动听,没有小提琴那么高昂,拉起来有型(特别是男孩子),但是携带不便,带去外地演出还要多买张飞机票。
有人推荐中提琴,竞争没有小提琴那么激烈,容易进入乐团,缺点是因为作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桥梁,没有自己的曲目,无法单独演奏;
有人推荐黑管或者萨克斯,既可以加入管弦乐团,以后还可以组成爵士乐队,又酷炫又好玩;
有人推荐鼓或者小号,加入鼓号队,美国的鼓号队常常在节日盛装游行,很热闹......
我在外面看了半天热闹,深深觉得,当时给孩子选择乐器,做到功课还是远远不够。你看,学一门乐器,原来有这么多影响: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灵性、勤奋、坚持等优秀品格,这自然不在话下;
学习乐器让孩子学会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保持对音乐的热情而不会半途而废,并能处理与其他学业上的冲突,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些都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品质,对他将来的人生之路也很意义匪浅。
此外,将孩子的才艺学习融入到团体活动中,使他在学校生活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努力,一起上进,让他的校园生活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前行。
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并且有利于达到海外升学标准......
很多国内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乐器的时候,首选还是钢琴。确实,钢琴音色动听,音准,上手快,相应的老师也容易找到。孩子学的好,上台表演,实在也很有荣耀。
不过,很多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学习乐器,还是一个融入集体的学习。有一句话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很多乐器都可以合奏,进入乐团或者组成乐队,和小伙伴一起玩儿。十多几十人一起排练,一起出去演出,音韵默契,也自然养成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对于孩子青春期的成长,非常的有帮助。
当然,家长意识的缺失,大概也跟国内学校对乐队等艺术团队的重视和扶持不够有关,特别是有些以升学为目标的中学,到了高中,除了读书就还是读书,并没有一定给孩子很全面的素质培养氛围和环境。
但美国的学校就非常重视这一方面,如果孩子将来申请国外院校,钢琴十级并不能说明什么,进入一个不错的乐团反而能够为自己加分。因为它代表了孩子合群、友爱。毕竟,一个人钢琴弹得好的人比比皆是,招生官更加重视孩子的团体意识。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更善于沟通,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挑战,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对于美国大学来说,学业,兴趣,公益是一个三角形,少了一个都会使得申请人的背景有所缺失。
因此,国外在孩子的学业以外,也非常的重视的多重才艺,除了第二乐器,可能还有第二外语,第二运动......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经描述这样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
这段话虽然不无嘲讽之意,但也点明了现在美国精英大学竞争之激烈。中美大学录取的标准差很远,所以十多岁的孩子,会因为选择不同的大学,而走上不同的高中之路。在中国孩子为了高考而加压加码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孩子除了SAT的准备外,还有各种才艺,各种社会活动,这些标准可能更为模糊,也因此让人不得不多重准备,宁过勿失.....
因此,如果孩子有出国升学的打算,家长现在也要考虑怎样双管齐下,把才艺素质和学业做最优结合:
1. 才艺不一定要让位给语数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多做功课,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体系,
2. 孩子喜欢的兴趣,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要半途而废,以致最后一事无成;
3. 发掘孩子优秀的才艺,不一定要随大流的选择兴趣(比如钢琴),从某种角度说,一定冷门的爱好反而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
4. 重视孩子的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学业成绩、兴趣才艺和公益事业是三足鼎立的。中国家长最重视的是SAT,但是其余两项可能是从多年前开始培养的,耐心才有成果的,最容易突击上去的反而是学习成绩。
最怕的是本来一心升国内大学,到了高中看出国成为潮流,赶紧让孩子按照海外升学的标准做准备,这样家长累,孩子更累。如果希望出去看看,感受不一样的教育环境,那么提早准备,多了解不同方面的声音更好。你看前面为了学一门乐器,妈妈们都做足了功课,更遑论其他呢。很多人以为国外的教育轻松减压,但是如果你要走到前面,你面对的其实是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紧张的课程和更自律的管理。
还记得虎妈蔡美儿的孩子吗?她在《虎妈战歌》这本书里,对孩子的音乐训练可谓是无微不至,女儿苏菲亚十多岁就已经在卡耐基音乐厅进行了出色的表演。后来,苏菲亚却没有选择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道路,而是上了哈佛修习哲学和梵文。之后进入耶鲁法学院,并且出乎意料的加入了军队,立志成为一名军事检察官。
我们无法评判苏菲亚的志向,但作为一个妈妈,我非常佩服虎妈的坚韧和远见。快乐教育不是无知的傻玩儿,更不是让孩子只懂得消费,娱乐和追星,而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孩子坚定自律地走下去。让他成年后的人生,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
#####
这篇文章得了奖,但奖品一直没有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