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七天七夜之后,确定自己找到了痛苦的根源和摆脱痛苦的终极方法,终其一生,他都在寻找 “ 极乐 ” 世界,和 “ 三摩地 ” 。
追随康居仁波切到圆寂之后,又终生追随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法国僧侣和哲学家 让- 弗朗索瓦 . 何维勒 先生在 《 僧侣与哲学家 》 一书中对佛学所探讨的研究定义是:
“ 分析和解构快乐和痛苦的过程 。 ”
那么,佛学要旨中心思想的主题是:
“ 痛苦来自哪里?它的起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它 ? ”
--------- 题记
印度人的想象力在这个世界上是空前绝后的,当释迦牟尼确认自己找到了摆脱痛苦的终极之法后,变成了佛陀,头顶自带光圈,预示光明。
而 “ 佛 ” 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可以呼风唤雨的 “ 佛 ” ,而是代表一种 “ 觉悟 ” ,所以, “ 佛 ” 即是 “ 觉悟者 ” 。
就是说,当你觉悟了,或者在觉悟的路上,你便成佛了或者在成佛的路上了。
“ 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把他当作上帝或者是圣人,而是因为他是究竟的老师,证悟的化身。 ”
而在藏文里面,“ 佛 ” 被翻译成 “ 桑结 ” ( Sang - gye ),有两个音节。
“ 桑 ” : 是 “ 摧毁了 ” 所有蒙蔽智慧的负面障碍。
“ 结 ” : 是已经 “ 培养了 ” 所有属于心灵和人性正面的特质。
那么,所谓 “ 菩萨 ” 就是已经走向完美道路的人,走向佛的境界,为的是使他人受惠。
所以,帮助众人从痛苦的根源中解脱出来,就是 “ 佛陀 ” 的教义。
那么? “ 痛苦是什么? ”
佛家认为痛苦是一种深沉不满的状态,可能和肉体痛苦连接在一起,但首先以及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经验。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珍惜和保护一个 “ 我 ” :即 “ 自我 ” !当这个 “ 自我 ” 收到了威胁,或者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时候,就是痛苦升起的时候。
还是 : “ 欲望 ” 和 “ 贪,嗔,痴。”
于是,释迦牟尼倾其一生都在追寻的摆脱痛苦之道的方法,由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亲传弟子佛朗索瓦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种: 向负面情绪下药。
培养耐心来降伏愤怒,培养不执着来降伏欲望,分析因果的运作来降伏混乱,也可以说降伏判断力的缺乏。
也就是说: 控制情绪和憎恨。
第二种: 试图了解念头的本质,追踪到其根源本身。
这种 “ 念头的本质 ” ,在佛法里就是一种 “ 空 ” 性。
很多人始终不理解 “ 空 ” 这个字,以为就是本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而它赋予了在哲学的意义之上来解释 “ 空 ” 这个字,就是说你看到东西,并非是实质的东西,才是 “ 空 ” 。
譬如我们在地面之上仰望天空,看见蓝天之上白云朵朵,通过眼睛看到的白云有形状,有立体空间,感觉着它像一个真正存在的物体,甚至觉着可以坐在白云之上或者舒服的躺在上面,可是当我们坐在飞机上穿越云层的时候,它什么都没有,只是气流, “ 云 ” 本身是并不存在的,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这,就是 “ 空性 ” 。
所以,佛家认为,所有的名利,欲望,包括痛苦,都是浮云一般,皆没有实质。
而一个普通人去追求这些没有 “ 实质 ” 的东西就是一种 “ 无知和妄念 ” ,而这个
“ 无知和妄念 ” 就是痛苦最本源的根源。
因为 : 我们所有人都看不到 “ 心的本性 ” !
可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佛陀一再的强调 :
“ 佛教不是教条,它们的教义必须被检查,必须被思考,不能只是因为尊重佛陀而单纯的接受。教义的真理必须自己发觉,通过心灵的道路不断进阶的过程,最后迈向心灵上的证悟。 ”
而这个 “ 开悟 ” 的道路,是指向心之本性的最终智慧,以及现象世界的究竟真理。
很久没有见到邻居了,以为已经换了新的邻居,前天在电梯里面遇见,问邻居好的同时问家里的老太太好,才知道老太太已经 “ 不存在 " 了,而两个月前还互相问好呢。
从国外回来的朋友约着吃顿饭的功夫,在饭桌上得知她们家老爷子得了癌症,最后的宣判期为三个月,这是作为一个 “ 身体 ” 的消亡和消失,大人们都很痛苦。
邻居每天中午推着他们家刚满周岁的小孩子出来晒太阳,小朋友看见谁都笑,并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任何不安,痛苦,和烦恼,玩累了就睡觉,吃饱了继续玩耍,最不开心的时刻就是饿了要哭闹,想要的玩具不给她要哭闹,然而如果哄一下或者分散一下注意力,她很快就恢复了快乐。
所以,单纯的童心很容易被满足,被满足就会快乐。
可是,反方向来解释这件事,也可以说, “ 欲望 ” 是胎生的,属于生命本源。
那么,小朋友为什么不会像大人一样长时间 " 痛苦 “ ,是因为它们很容易 “ 忘记 ”,会用最快的时间被下一种事物吸引,也就是 “ 不执着 ” 在 “ 妄想的执念 ” 里。
我们可以说,小朋友更有智慧,也可以说,小朋友更无知,哪个解释都对。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在增长,知识在增长,欲望也在增长,于是,痛苦也在增长。
不可得,得不到,达不到,都是痛苦。
我家的小狗狗也和婴儿一样,有肉吃就很快乐,没有肉吃虽然不快乐,但是并不会勉强,它从生下来就知道藏好吃的东西在自己的被窝里,如果家里有了其他人家的狗狗,它会守在自己藏匿美食的地方,一个晚上都不能安睡,有一种被入侵的恐惧感。如果在家里抱抱它,它就满足而且心安,抱别人家的狗狗它就会产生嫉妒和愤怒的情绪,这也是天性。
所以,人类,动物类,植物类,包括宇宙,都有它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喜怒哀愁,自己的快乐痛苦。
看宇宙之奥妙,那 “ 风 ” “ 花 ” “ 雪 ” “ 月 ” ,那 “ 火 ” “ 水 ” “ 土 ” “ 空 ” 都是宇宙的感应和情绪的表达。
宇宙和大自然一样会发脾气,会愤怒,会开心,会歌唱,会痛苦。
比如暴风雨,海啸;比如风和日丽和阳光明媚;比如阴雨连绵和秋风扫地;比如白雪皑皑和冰天雪地;比如春暖花开和柳枝吐绿,等等等等。
宇宙和自然就是这样通过天气和气候来传达自己的情绪。
而人体,每一个人的人体都是一个独立 “ 个体 ” 和独立的 " 小宇宙 " 。
骨骼就是山脉,血液就是河流,肉体就是土地。眼,耳,鼻,舌,身就是接收和传达这个世界讯息的链接工具,同时也是情绪的开关和枢纽。
植物也是一样的,吐绿发芽是成长,开花是欲望,果实是子女,繁衍生息,息息不止。
所以,一个自然人和大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是一样的,都是有情绪,有欲望,有喜怒哀乐的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一个有爱恨情仇的人,才是自然之道,才是 “ 天道 ” 。
佛家集毕生之力去探索痛苦的根源,并且花费心血去解决它,这是一种学者气派,没有错,值得尊重和敬仰,然而,一生都为了摆脱痛苦和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算不算也是一种 “ 执着 ” 和 “ 执念 ” 以及 “ 痴心 ” 呢?
而这种 “ 执念 ” 和 “ 痴心 ” ,是不是另外一种 “ 痛苦 ” ?
一个人如果并不痛苦,又何来寻求痛苦的解脱之法?比如一个人如果不会死,谁又会去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呢?
所以,一个摆脱痛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像小孩子,像没有人类智慧的小动物,得不到就不要了,所以没有成年人类长时间的痛苦,而反过来,看起来很智慧的作为灵长类的动物之王 ----- 人类,最终一生都在寻求成为一个孩子的智慧和一种动物的关于没有痛苦的智慧。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讽刺?
所以,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就是一条返璞归真的路,罢啦!
回归到原生态,所以,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把所有的智慧都给了大自然,我们只需要在大自然里面去领悟,向大自然学习,然后,顺其自然的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痛苦和快乐就像糖和盐,都是人体所需的养分和构成人体的其中一个元素,一个完整的人就像一个完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不能够缺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不是完美)。
那么,我们是不是没有必要刻意去追寻一种单一糖的成分的生命或者单一盐的成分的生命?
而我也始终不相信,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没有经历过风霜雪雨,就只是单纯的念经修行就能够成 “ 佛 ” 或者成为真正能够 “ 证悟 ” 的人,就能够真的摆脱痛苦和情绪,一个不懂得 “ 苦 ” 的奥义的人,怎么可能理解得了 “ 甜 ” 呢?
一个没有真正痛苦过的人,又怎么能够理解的了真正的 “ 幸福 ” 呢?
所以,痛苦来的时候就接受它,快乐来的时候就享受它,不抗拒也不可以执着于让痛苦消失,有时候,痛苦就像一口井,你越是挣扎就陷的越深,而你随它来随它去,它最终成为了天空那一朵漂浮的云,没有任何实质存在。
而享受痛苦,也是享受另外一种生命,它将成就我们生命的完整性。
佛学的解脱之道,让人完全回归成一种类似 “ 无我 ” 的状态,抛开人类的七情六欲,刻意控制压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散发,不能说不对,或者不好,可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可以要人生,也可以要人死。
而无休止的压抑自己的情绪的最后积累或者就是另外的一种爆发。
极端的另一端还是极端。
所有的事物达到一种极端,或者极致,就会反噬。
有杂质的钻石才是真正的钻石,有黑洞的太阳才完美,正如月亮之上全部是坑洞一样。
这就是自然,就是宇宙。
或者,痛苦的感受就是我们太在意痛苦本身了,如果只是把痛苦当成一种调味剂,尝试了就结束,那就只剩下快乐了。
好像大多数人总会在冬天的时候想念春天,春天的时候想念秋天一样,我们总在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其实,只要在冬天好好体会冬天,春天好好享受春天,痛苦还会在,但是会很快消失,痛苦,也是一个季节。
那么,关于痛苦的消融还有一种,就是接受它,消化它,转化它,但是不要刻意压制它。让痛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痛苦将成为一种糖的养分或者盐的养分一样存在,最后变成推动完整生命的一个部分。
有痛苦有快乐,才是生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 江天一色无纤尘 ” 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 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就好像所有灿烂华丽的背后都会有残酷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生活本来就如此,生命本来也如此。
这样的宇宙意识,自然意识,才能够使生命的体验得以扩大!
接受痛苦,把痛苦当风景。
芊 . 骅 丨 ( end )
--------- 谢 谢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