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由来已久,几乎过两周就能看到几个相关的热搜,有时甚至造成了生命的悲剧。
那些在网上施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从心理学和大家聊一聊。
网络暴力从心理学上讲本质上还是属于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就是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从敌对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两种分类,这些网暴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敌对性侵犯。大多数时候侵犯都是伴随着愤怒的情绪,侵犯本身也是一种愤怒的行为。
既然愤怒是大部分侵犯行为产生的根源,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1、遭到他人攻击或者烦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处在一个令你恶心的环境,看到令你烦躁的景象等,都会唤起人的侵犯情绪。对于他人的攻击,人们往往也会选择以牙还牙。比如:张三在网络上看到一件事,而张三曾经在相似的环境或者相似的人被攻击侵犯过,会唤起张三的愤怒情绪,选择反击。
2、遭受挫折。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主要因素之一,侵犯也往往会以挫折为前提,而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大家熟知的“踢猫效应”就是如此。比如:今天张三遭遇了一系列不开心的事,忘记定闹钟,出门晚,上班堵车迟到,被领导批评,工作遇到的客户很难沟通,加班,回家又因为小事和恋人吵架。上网的时候看到一个六旬的老人都能成为网红,愤怒嫉妒之下就随便编造了一些谎言的事实去进行发泄。
除了愤怒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会导致侵犯行为的因素:
1、行为习得。大人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侵犯他人的行为,比如家庭暴力等,孩子会进行行为的习得,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会倾向使用侵犯行为。
2、温度。温度比较高会让人的情绪容易波动,暴力行为会增加。
3、酗酒。酒精会让人易于被激怒,过量饮酒会让人侵犯行为增加。
4、从众。在团体中,个体的情绪会更容易传递给他人,作出平时不会做的行为。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网络背后制造网络暴力的人的性格、家庭因素、自我控制能力都是比较差的。
有的人可能是在工作中受挫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的人,有的人可能是原生家庭缺陷比较大的人,有的人是比较放纵的人。
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过的不尽人意,或者寻求刺激,或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性格容易冲动,从而受情绪的影响在网络上发表攻击他人、编造谎言等言论。
二、工具性侵犯。和敌对性侵犯不同的是,工具性侵犯是把伤害他人作为目的和手段,并不以给对方造成伤害为目的。那么网上进行工具性侵犯的人不言而喻,以获取流量为目的,本质上是为了获取利益。
那么针对网暴这种侵犯行为,有效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惩罚措施。对于为了获取流量的营销号以及发表不当不实的言论的人,肯定还是要公众平台给予适当的惩罚措施。严重的可能也会触犯到法律,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二、自我情绪调控。在这个工作压力很大的环境,我们要学会去用合适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和亲人朋友恋人好好沟通,或者自己去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做一些放松的训练等等,而不是在网上肆意宣泄。
三、能独立思考。不要跟着大部分的人言论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观察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在网络世界上言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们发表言论时至少心存一份善意。
最后想到一句话:我们终将死去,那么在活着的时候,请做一些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