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听一首歌。
《分分钟需要你》,郑国江填词,林子祥编曲及演唱,并于林当年主演的电影《摩登土佬》中首现。其后,收录于影片搭套同名专辑中,于1980年年底发行。1997年,《分分钟需要你》在第二十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获得金曲奖。
如果你是老港片的发烧友,或者殿堂级粤语歌迷,这首歌是你绕不开的昨天。至于林子祥,你甚至不需要上面的两个身份就会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甚至熟识。
在发行至今的三十余年中,《分分钟需要你》被数次翻唱。在近年的翻唱版本中,听者最多的是郭采洁在去年发行的专辑《爱造飞机 迷你电影原声带》中的版本。我听过了林子祥的《摩登土佬》版和郭采洁在三十五年后的插电演绎,最心水的却是开篇的这个声音。
这应该不是一个录音棚精心录制的版本,因为你能在结尾听到背景里的些许人声。甚至,她的粤语发音也有稍稍不准(讲粤语的朋友你们说了算)。
但我就是最喜欢这个版本。
当我想要用语言来描述这首歌时,才发现古人们有多流氓。2016年,杨卅二郎的“走心”依然在刷屏,而整整1200年前形容音乐的爆款描述,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我没有这般文采,所以只好借用白居易表达时用到的通感手法,说:
我喜欢这版本,因为它很九十年代。或者说,它让我想起了九十年代。
没有早十几年林子祥版本偏学院嗓的过度内敛,也没有十几年后郭采洁版本酷炫电音声的大行其道。就像1994年的窦唯在《噢乖》的MV里的着装一样,简单自然从而超脱时代变更和审美观迁替,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突兀亦不会过时。
上一次有这样强烈的九十年代穿越感,是在那个独自坐在午夜场影厅里看完《桃姐》的晚上。那是2012年3月11日,周日。
当时写的:
查了查奥斯卡的排片,晚十一点四十的《桃姐》。够走到了。出门。
文艺片,周日晚的午夜场。果然,一人包了场。
开始那段基本没有顾得上桃姐和Roger的温情,只忙着数那些老面孔了。如果说《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按照自己年轻时的白日梦勾勒的蒙马特高地艺术家群像,那么《桃姐》就是许鞍华组织的港片黄金时代大联欢。我还没反应过来徐克戴的墨镜和洪金宝点的一斤羊蝎子,那边宫雪花已经开始算尿片的价钱了。黄秋生刚开完八折优惠卡,楼南光已经带着小弟肥尸(你没看错,就是古惑仔之只手遮天里面那个看球场的东星肥尸)下了楼。对于当年从录像厅里走出的的内地七零八零后们(魏君子们)来说,观影桃姐的感觉就如同出外多年的游子偶尔回到家乡,漫步在那条熟悉的梧桐树道上和久未见面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时会心的微笑。
那晚,港片黄金年代的熟悉面孔以每分钟超过一个的速度亮相,一如所有我曾在九十年代的县城录像厅里或神奇接收到的亚洲卫视电影台信号里见过的那样。我在一个人包场的午夜场影厅里看着他们多年后或发福或头发灰白的样子,脑子里冒出的全是十几年前见到过的那些神采奕奕。
这首歌很九十年代,《桃姐》也很九十年代。
所以,九十年代是什么?
对我来说,是淡如烟尘的光线、微风吹拂的窗帘、清澈见底的笑容以及目光突然交错又瞬间移开时的怦然心动;是夏天在太阳落山后出去嬉闹玩耍,然后回家用勺子挖着吃掉的半个西瓜来驱暑解渴;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足球大师们用彼时依然青春的双脚谱出的跳动音符(如果你记得达沃·苏克和他的左脚,你会明白我这样写的意思);说起流行歌,就是像简单的旋律,纯情的唱词,粤语,当然还要有甜美的声音。说起电影,就是用粤语讲述的英雄主义独白和坚毅不屈的群戏。
一句话,那是一段剔除了责任只需要肆意玩耍,可以畅想未来也无需担心破灭的时间。
以这段带我回到九十年代的声音为砖瓦,来建一座影院,影院里上映用听不懂却觉得无比亲切的粤语演绎的故事。我愿意关掉手机,重新拾一遍当初烂熟于心的故事。多年后,看过了IMDB的top榜单,对比之下,我知道它们剧情天真,笑点过时,于是会将它们弃于路边,怕被同行人嘲笑;我也知道一会灯亮时,我会重新打开手机焦急地查看讯息。但至少眼下在这间通感午夜场中,我想再赖一会。
最后。
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
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这是科幻作家宝树模仿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形式的反讽。写完这篇,我发现我好像中招了。
你中招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