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发现我越来越不耐烦听老妈讲家里邻居的那些事,最根本的原因是听了感觉很受挫。我是研究生毕业,现在和老公都在央企工作,我认为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应该领先于爸妈家,也就是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地方的邻居至少两、三个量级。因为他们都靠脸朝黄土背朝天,土地里刨食赚取家用,村里我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学历,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务农,所以我认为我们与他们之间应该有比较明显的距离,才不枉我多上了十年的学。我以前喜欢问老妈,那个谁谁谁家的孩子现在干什么工作。其实不是真的关心,而是想听听别人比较辛苦的处境,找点优越感,满足小市民的虚荣。村里我的同龄人们大都在珠三角打工、酒店当服务员、保安或是给人当保姆。但现在老妈每次说起他们都有几分羡慕,说那个谁在酒店当服务员,一个月也有三千多块钱,谁谁谁当保姆包吃包住,那人家是开公司的,经常过节还给她几百块过节费,那谁在家帮他爸妈卖菜,现在菜贵,一天也有两三百块钱,那谁也买了一辆车。老妈有时候说的嘚嘚起劲,语气中充满了羡慕还有一些妒忌。我嗯呀哦呀的答应着,心里不是太爽。算算看,虽然在央企工作,工作很忙,压力不小,加班也是常态, 但是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也不过就那么几千,收入现在看不比那些初中毕业的同龄人多多少,而且还有单位各种复杂的人事、各种应酬需要应对,没有他们的自由。 现在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每到过年村里人啧啧称道的就是,那个谁谁谁开了一辆小车回来!村里人对车的品牌差距不了解,觉得买了车的都是了不起的有钱人。所以我们之前开车回家可以显示优越感也逐渐被抹杀了。我真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共同富裕的局面越来越普遍了。甚至还有一点点的悲观,觉得我们这些所谓的白领、所谓的城里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自然也没有什么优越感。
02
罗振宇《U盘化生存》中写道,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真正的社会底层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社会偏见当中认为的那些清洁工、临时工或者收破烂的。要知道在北京收破烂的,月收入达到两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那些快递员,不要看他们的工作非常累,实际上收入并不低,像顺风这样的快递公司,据说他们业务最好的快递员,月收入也能达到一万到两万。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已经发现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在那些5A级写字楼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领。犹如美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没落一样,据预测智能时代首先代替的就是现在中产阶级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哪里还有什么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