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1-倾听技术2022-06-14

一、助人的基本态度:接纳而非指导性

人的天性:给人出主意、抵触别人出主意。因此,所有的关系中,当你开口给别人出主意的时候,你可能已经站在了这个人的对立面。

二、关系原则

(一)要让来访者感受到与咨询师的关系是稳定的、安全的。

1、同理同调(共情):进入和追求来访者即刻、实时变动的体验。对来访者好奇,放下一切的假设和问题的解决,追随来访者。

2、治疗性的连接:传达同理心、关心、对个案的展露

(1)向来访者传递同理心的同调,检查同理心的正确性、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2)治疗师试着发展、维持以及表达接纳、鼓励和信任个案

(3)让个案了解咨询师真诚的陪伴

3、共同合作的任务:催化个案投入治疗的目标和治疗的任务

(二)不评价、中立、安全而稳定的关系

好的关系作用:调节来访者的情绪状态、帮来访者修复既往的创伤性关系中的创伤、提供安全感。

三、治疗联盟的功能

让咨询师知道自己已经是帮助来访者的专业人员,同时来访者与咨询者一起去面对问题,一起去战斗。

1、治疗师必须培养自身对个案真诚、同理的接纳态度,协助个案了解和接纳自己。

2、建立治疗联盟的态度和行为,协助个案对治疗师和治疗过程产生信心。个案可以在此基础上处理困难的自我探索和主动表达的任务。

四、倾听技术

1、听什么?

听问题、听态度、听困惑,而不是听内容。

即,来访者如何呈现问题、如何感受和体验状态、如何让你听到这些内容。

2、如何理解倾听?

①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基本功,既是咨询师职业理念的体现,也是技能的展现。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既表达尊重,有促进来访者表达。

②倾听是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认真、专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

3、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①打断求助者,作道德评判或正确性的判断、

②急于下结论

③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④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⑤不适当的运用咨询技巧:咨询过多、概括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4、 共情式地倾听

①聚焦式倾听

②倾听当事人的经验(体验)

③倾听想法、思维模式

④倾听情绪、情感和心境

⑤倾听优势、机会和资源

⑥倾听非语言信息

5、不同形式的扭曲性倾听

①过滤式倾听

②批判式倾听

③标签式倾听

④同情式倾听

⑤打断

五、情绪取向的倾听:五种维度的倾听任务

(一)精微标记:专注个案会谈的当下

标记:即信号,沟通中的信号。

1、口语的精微标记

①内容的轻微差异:发现求助者语速突然变慢(语调、节奏),是害羞?是在思考?

②情绪的凸显之处:当求助者有起伏的情绪(忽高或忽低),可能藏着大量的能量。

③排练过的描述自己和情绪:好像是在讲自己,实际上跟自己无关,需要把个案带回体验中,去触碰他的内在感受和体验。

④个案的漫谈:并非咨询师邀请的自由联想,而是个案漫无目的的谈,并非想要被回应,说明他不知道谈什么,需要打断

⑤情绪的立即性:具体、特异性、语言使用的鲜明性。比如突然的开心,倾听师回应:“我看到了你的开心”

2、非口语的精微标记:非言语的行为、会谈中的犹豫、不一致的表达、语音品质

①非言语的行为: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如,手脚动作、面部表情、声音的颤抖,很多来访者没觉察到他们借由身体传达出的讯息

②会谈中的犹豫:来访者变慢下来,或不容易回应、表达,甚至无法完成治疗中交代的任务。可能要重新考虑,开始聚焦在发展和个案的关系上。

③不一致的表达:当来访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常常无法匹配。混合性信息、表达出自己没有觉察的部分、表达出没有预期的人际影响。例如,用很平静的话,表达愤怒。又如,觉得自己关系好,却又来做咨询。

④语音品质

聚焦:语速缓慢,节奏不规律,保持自然语调,有沉思的特征(眼球内翻)。来电者在情绪中。

情绪:语言是扭曲的,而且受到愤怒或伤痛的征兆(哭泣)所打断。

外化:语调是大声的,而且是经过演练的,尤其是看起来个案在反复表达他们以前说过的事情,一直到达到效果为止,不是当下的,鲜活的感觉。

受限制:个案对于当下的体验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的语调是狭隘的、受限制的,语言听起来相当脆弱,似乎是站在蛋壳上说话。

外化和受限的语调提醒我们要提供安全的空间,需要去调整关系。


(二)人格形态的标记:倾听个案的生活史,找出他们人格习惯和人际相处的模式。

了解个案当前的问题,并找出他们习惯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方式,必须了解依恋关系史、以及重要生活事件及创伤事件。

主要的情绪结构:内化的敌意、自我忽略、自我安抚、自我指责

与重要个人的互动,同伴以及其他亲密关系造成的影响。

“小大人”极少的关注自己,甚至在互动中也很少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在会谈中,他们会自我打断,对自己的情绪不认可,或者对于其他人以及生活当中的时间,也不能接纳自己的感受。

拓展知识:抑郁分为完美型抑郁和依恋型抑郁

①完美型抑郁:也叫苛责型抑郁,内化了父母给的完美的要求,内化了父母的苛责。所以他们对自己很苛责,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有问题的、不够好的。哪怕是已经有所成就,他依然不觉得自己好。

②依恋型抑郁:也叫依赖型抑郁,在关系中有被忽视或被抛弃的经历,会自我忽视。比如讨好型人格,可以接受自己不舒服也要让他人舒服。另外,此类人格坚信自己是被抛弃的,不被爱的,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的。内化了自己对自己的敌意。

(三)投入标记的模组:倾听个案在特定时刻如何面对自己的经验。咨询师需要确认来访者是否在投入中。

非体验下模块(不在状态):求助者只关注外在,没有进入到探索自我的状态中。

纯粹外在:求助者只关注外部的事物,比如对周围人事物的不满。

纯粹概念:超理智的,纯概念化,无体验。比如讲哲学的青少年

纯粹身体化:只说身体不适

投入的体验性模组(在状态):内在的专注、体验的搜索、主动的表达、人际接触、自我反省

(四)主要任务标记:倾听特定的认知情绪任务或者问题(个案的当次主要会谈标记)

1、脆弱性:共情性肯定

2、有问题的反应点/过度反应

3、内在痛苦:自我安抚。比如,我觉得自己是糟糕的,不被喜欢的。

4、模糊的身体感知:聚焦

5、内部冲突(自卑):一个我在批评另外一个我

6、对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未完成事件(参与的糟糕感受):

(五)治疗焦点指标:倾听个案产生的主要问题

1、个案所说的话,那部分的情绪最凸显?比如:愤怒、伤心、无力,哪个才是最凸显的

2、个案表达中,核心的意义和信息是什么?比如,情绪的需求是什么?

3、在当下最鲜明的是什么?

4、个案对这个状态的感受是什么?

六、其他

1、我们可能进入到故事里面了?

2、我们的倾听是几个不同维度的倾听:情绪、态度、困惑,呈现和描述的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