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中年轻人社交产品比较饱和,老年人社交产品有几个,但中年人(30-50)的社交产品还很少,现有的中年人的社交产品基本上围绕着“实用性”(包括职场社交、微信等)展开,没有属于自己的陌生匿名社交产品,难道中年人没有情感宣泄需求么?就必须保持完美的成年人形象么?按理说他们才是上有老小有小,有车贷有房贷的压力最大的那一群人啊。
是不是可以做一下中年人的陌生人匿名社交产品,偏情感宣泄及心理治疗类别的。类似于中年人的一罐,圈层和衍生功能不一样。
广告语都想好了:我知道,有的时候你很孤独,也很软弱。那些的美好话留给身边人,把“讲不出口”的说给我听。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嘲笑你的软弱和无能,你要面对的就只有你自己。幸有你来,不悔初见。
你可以勇敢地说出来“妈妈生病了,但我没钱带他去医院”、“我真的老了,年轻人学东西太快,我追不上了”、“女儿要报补习班,但我没有钱”、“要结婚了,但我买不起房”、“我离婚了,不知道生活该怎么继续”、“单身基到45岁,可能一辈子就要自己过了”、“在出租屋里痛哭,我的人生是失败的,可能一辈子都完不成少年时候的英雄梦”。
功能模块除了发短消息之外,还增加每日一语、静心养神两个功能。如果具备条件,我真的想做心理咨询功能。
萌生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简单,最开始是想垂直到中年离婚女性群体,他们太脆弱太需要心理治疗了。后来这样人群太窄了,可以围绕着“婚姻”为话题做个深度垂直类社区,毕竟没有人敢说自己百分之百的懂得婚姻是什么,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对不对,好不好,其实自己也看不清(手动表达我的婚姻很幸福)。然而现实中我们又碍于各种心理因素,没有办法和身边人分享你的婚姻故事。如果可以匿名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陌生人听,再有陌生人的第三人视角来评价会不会客观公正些?后来又觉得“婚姻”的话题还是太窄了,而且“困惑”发生频率还是相对低。再后来就想围绕着“婚姻”、“工作”“养老”、“育儿”来做中年人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社交参与形式不要求很重,不要求你必须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长篇大论,互动方式以发短心情,涉及评理类的可投票;涉及情感宣泄类的可以留言或点赞或踩的形式展开,支持匿名私聊。
以上,可能都是伪需求,是瞎想。
最近看社交产品的时候有个感觉,现在社交产品做不起来的原因,大部分产品还只是在解决“连接”人的问题,也就是“匹配”。匹配完了,咋破冰呢?现实中的社交中的“交不起来”难道只是因为认识的人少么?根本问题不在于“聊不起来”或者“不会聊天”么?看某些产品的时候直观感受就是它一定做不起来,因为开头说句“hi”,就“没得可玩”了,尴尬的对着屏幕不知道说点什么。如果我做,“连接”是第一步,教“怎么聊”更重要。比如匹配后给出沟通双方“匹配”的点,假设是因为“爱看某类电影”那么就以这类电影为主题引导双发聊天。如果是基于“地缘”匹配,就以“附近美食”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发起话题。如果对方突然不理你。“破冰”之后该如何进一步联系?可以“专家指导”你如何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求助好友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