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认为,“自己”是指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如你过去的生命体验都是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如果你没在做自己,那么无论你过去的经验在别人看来多么美好和优秀,你都会觉得不舒服,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也就是找不到存在感。
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老师等人操控着,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他们只会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剥夺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
几乎从一出生的时候起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做自己。因为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压制剥夺了我们「自由探索」的机会。
那么一个高度接纳自我,能够“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长成的呢?
因为他从小就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觉醒”,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探索过程中他发现了他喜欢做的事情,逐渐成为他的兴趣,对兴趣的探索和练习越来越深入,这就内化为了他的理想或目标。比如北大杨勇老师在自己的《中国式众筹》一书的第17页中,描写自己之所以牺牲数年时间做中国式众筹的布道者,正是基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遂自白道: 一个有理想、有原则、有个性的自我救赎之路。
因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所以他会孜孜不倦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广度,钻研这个世界的深度。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的人。
所以绕回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对于“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认识的四个误区。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在外部世界像找寻宝藏似的发掘的过程,而是一种对于自身天性的发展。
假如你抱着一种寻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态度去寻找,那么往往你无法得到结果。
你认为做这件事情很有前途,这个职业会让你活得很光鲜等,然后就把这件事设为自己的终生目标,试图逼迫自己为此奋斗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不会过度在意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时才能开心。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然后开始看这篇文章并且看到了连载二,那么你很可能属于后者。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是不会停歇下来的。
你骗不了你自己,你没办法用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理由试图说服自己,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
所以也不可能你找到了一件事情你就能彻底的改变,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
那么你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对于你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这很可能意味着你对你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
因为你自己常年被压制,永远都是在被社会和他人期待中牵着走,过去所有的生命经验中都是“被选择”,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你的主动创造。
并且你还在日复一日的追求这些别人、环境、和社会洗脑给你的金钱,好工作,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买车,买房等这些对于你的“真我”而言无聊透顶的东西。
你的内心一直在试图提醒你: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呢,你却从来没敢从这你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中逃离出来。
你害怕别人看不起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寻内心就会流落街头,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害怕父母会阻止你,害怕你的生活失去控制。
你可能在想,一边做着一份不喜欢但是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边慢慢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先攒着钱等钱够了就去尝试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先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
NO!!!这是不可能的。
你会发现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时,那些无聊的琐碎会吞没你,让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钱永远是攒不够的,若钱攒够了也不敢去迈出那一步,折中的办法并没有用,你还是处于别人掌控中。
令你活的不自在的根本不是外在的压迫,而是你的这种恐惧。它一直在压迫着你,令你始终无法释放自我。
你骗不了你自己。即便你的钱攒够了,也出去探索了,但你还是会找不到答案。因为恐惧还一直存在。
你害怕失去由那个“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而不敢释放内在的你。因为外在的你和内在的你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话你也不会想着去寻找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自我成长就和手淫一样,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全部毁掉才能重新开始。
你要明白,你现在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和他人给你塑造的。
就像你喜欢一个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经济原因嫁给了一个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会忍不住和这个男人离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你偏偏不喜欢。”
所以,“怎样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许比起抱着从外界寻找到一件事情的念头来,你静下心来逐渐「成为你自己」会更重要一些。
当你感觉你不是在做自己的时候,即便你做着一件你以往很喜欢的事情你还是会很烦躁不安,你无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当你在做你自己的时候,也就无所谓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了。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动地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