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会经历某一段难熬低谷的日子。
大概在2015那一整年,我经历着属于我的低谷。工作上我从辅助转变成主案,而当时我的能力和年龄还未达到标准,所以我焦虑,抑郁,无所适从。而最重要的工作伙伴也开始对我冷落,对我失望。我迫切的想证明自己,可我根本做不到。我经常下班回到家里,躲在厕所里暗自哭泣。那段时间里,我越来越迷茫,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是刻意的让自己勤奋,每天起早学习,晚上自省,可我的能力还是止步不前,我甚至觉的退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我更加的焦虑,我甚至想找个心理医生。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跑步解压,因为跑步,我买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作为我每晚的睡前读物。某天睡前,在我不经意的读到某一段落的时候,我醍醐灌顶,一股暖流划过心间,当时的我正因为专业能力的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而苦恼与着急,看到这段文字后,我想通了,与其急于求成,不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哪怕会稍微慢一些,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 我想把这段落分享出来, 因为它在我最痛苦的阶段治愈了我。
“年轻时写出优美而有力的杰作的作家,迎来了某个年龄,有些人会急遽地呈现出浓烈的疲惫之色,可用“文学疲惫”一词来形容。写出的东西也许依旧很美,其憔悴或许也自有韵味。然而其创作能量日渐衰弱,却是一目了然。据我推测,这恐怕是他或她的体力已然无法战胜毒素了。此前,肉体的活力自然地凌驾于毒素之上,过了巅峰期,便逐渐丧失了免疫功能,难像从前那般进行主动的创造了。想象力与支撑它的体力之间的平衡,业已土崩瓦解。此后,便只能运用旧有的技巧和手法,利用类似余热的东西,将作品的轮廓打磨齐整而已。即便委婉地说,这也绝非欣悦的人生旅程。有些人甚至在这个关头自绝性命。还有一些人干脆爽快地放弃创作,踏入殊途。
如果可能,我很想避开这种“憔悴方式”。我心目中的文学,是更为自发、更为向心的东西。自然而积极的活力必不可缺。在我而言,写小说就是向险峻的高山挑战,是攀登悬崖峭壁,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搏斗以后,终于踏上顶峰的营生----或是战胜自己,或是败给自己,二者必居其一。我始终牢记这种意像,来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
人有一日总会败北。不管愿意与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总会消亡。一旦肉体消亡,精神也将日暮途穷。此事我心知肚明,却想把那个岔口---即我的活力为毒素击败与凌驾的岔口--向后推迟,哪怕只是一丁半点。这就是身为小说家的我设定的目标。眼下我暂无“憔悴”的闲暇工夫。正因如此,即便人家说我“那样的不是艺术家”,我还要坚持跑步。”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的可以解人之所忧。后来我调整了心态,不出半年,我变得更加独立,专业能力和收入都在提升。也因为这本书,我跑了半程马拉松,再不同的城市留下了我奔跑的足迹。
我也希望可以写出可以触动人心的文字,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触动了你。
明天见,明天会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