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清晨的阳光洒在雕花的窗棂上,温暖而柔和。我站在祖父的工作台旁,目光被那一块块尚未雕刻完成的木料所吸引。木屑随风轻轻飘落,阳光透过尘埃的轨迹,静静地铺展在祖父专注的面容上。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稳稳握着雕刻刀,一刀接一刀地细细雕琢着。我站在一旁,看着那件木雕在祖父手中逐渐成形,仿佛看到了岁月在他手心流淌的痕迹。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祖父低声说道,目光始终未离开手中的木雕。他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在说一条流传了千年的真理。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古语,用来形容雕琢玉石、打磨器物的过程,也隐喻了人生的成长、修行。它不仅是对技艺的精雕细刻,更是对心性的磨砺与修养的积淀。在祖父的一生中,这句话早已成为了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小时候,祖父总是告诉我:“做人啊,就像雕木一样,要有耐心,一刀一刀地去雕,不能急,也不能贪图快。”他用木匠的手艺教会了我许多道理,但那时年幼的我并不完全理解,只觉得祖父做事太过细致缓慢,每一次雕刻似乎都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花纹需要如此反复地打磨,为什么一个木雕要经过数次调整才能完成。

有一次,祖父在雕刻一件复杂的木雕,那是村里有人订做的祠堂神龛。整件木雕的细节繁复,花纹交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瑕疵。祖父每天早晨起床便开始工作,一整天都坐在小板凳上,对着木头专心致志地雕刻。有时一小片细节,他会反复推敲、雕琢,甚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我站在他旁边,有些不耐烦,忍不住问:“爷爷,为什么你不快一点呢?反正别人也看不出来的。”

祖父停下手中的雕刀,缓缓抬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轻声道:“别人看不出来,我自己心里可看得清楚。做工匠的,不能只为了完成活儿,还得对得起自己的手艺。你现在看这木雕像没什么特别,但等到它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它就有了灵魂。”

当时的我只是懵懂地点了点头,但祖父的这番话,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或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论大小,都需要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只有用心打磨,才能真正呈现出它的光彩。

后来,我渐渐长大,生活的磨练开始教会我那些年不曾理解的道理。每当遇到困境或挑战,祖父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那双稳稳握着雕刻刀的手在告诉我:任何事情都需要细心雕琢,急躁与粗糙只会带来遗憾。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初入职场,面对繁杂的任务和紧张的节奏,我总是想快点完成工作,好尽早交差。但很快,我就发现,快并不意味着好,很多时候因为我的粗心大意,方案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我几次递交的设计方案被领导退回,甚至还遭遇了客户的投诉。

那段时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感到极度的沮丧和无助。然而,在最迷茫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祖父——想起了那个在阳光下不疾不徐雕刻木头的身影,想起他曾教给我的那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意识到,自己在急功近利的追求中,忘记了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忘记了生活和工作,和祖父手中的木雕一样,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与修正,才能达到完美。我决定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学会沉下心来,去打磨每一个设计细节,去揣摩每一个客户的需求。

渐渐地,我的工作开始有了起色。每一次提交方案前,我都细致推敲每一个环节,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领导和同事也渐渐对我的工作态度刮目相看,甚至开始向我请教设计中的细节处理。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祖父当年教导我的,不仅是雕刻木头的手艺,更是一种对生活和工作负责的态度——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用心打磨,每一次经历都是我们人生的雕琢。

如今,我已经成长为公司中的骨干设计师,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项目和挑战,我再也不会像年轻时那样急躁和浮躁,而是学会了耐心等待,沉下心去雕琢每一个作品。

有一天,我回到了家乡,看见年迈的祖父依然坐在工作台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打磨着一块木头。岁月仿佛并没有改变他,那双眼睛里依旧透露出专注与宁静。我走过去,轻轻握住祖父的手,说:“爷爷,我明白了。人生真的像你说的,需要像雕木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祖父抬起头,笑容依旧温和。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那块雕刻了一半的木料,仿佛它就是他心中的一部分。他轻声说道:“是啊,孩子,人生就像这块木头,只有经历了打磨,才能显出它最美的纹路。你要记住,真正的美好,不在于速度,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雕刻每一个过程。”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祖父和那块木雕上,光影交错,仿佛一幅精心雕琢的画卷。我看着祖父的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与满足。是的,人生如木,唯有反复切磋琢磨,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真正的印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不仅是祖父的手艺传承,更是他留给我一生的智慧和启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